第08版:2019新春走基层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验经济“大体检”之不易
本报记者 林火灿

今年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中,我跟着重庆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四经普”)的普查员们走街串巷,进楼宇、进社区,体验了一把“四经普”现场登记工作。

好的新闻报道,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查查资料、做做电话采访就能写出来的,而要靠记者的“脚力”跑出来。如果不到基层去、不到经济活动一线去,就很难抓到“活鱼”,更谈不上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

“四经普”需要对占国民经济总量90%以上的二三产业进行普查,需要对全国近90万个普查小区、近9000万个普查对象逐一登记。如果没有跟着普查员一路走访,我可能很难体会国民经济“大体检”的不易,更无法走进普查员的内心深处,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做新闻,光有“脚力”还不够。到基层一线采访,就必须俯下身、沉下心,用心观察、判断、辨别,不断提升敏锐的“眼力”;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脑力”,善于思考,主动拜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为师,让新闻报道更有深度。

近年来,企业跨地区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给经济普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有些企业总部可能在一线城市,但在全国其他省区市有很多产业活动单位,如果这些在一线城市的企业总部在经济普查填报数据时,没有把他们在外省份的产业活动数据包括进来,那在分省份核算时,数据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遗漏。这既是“四经普”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也是社会十分关心的问题。我在采访中发现这一问题后,通过采访统计局官员,对问题作出了回应和解释。

好的经济新闻报道,离不开好的“笔力”支撑。在报道中,为了让读者看得懂、愿意看,我尽量减少抽象说理,努力通过描述鲜活案例,描述被采访对象真情实感,使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例如,我们重点报道了普查员王佳和陈昆的故事,唤起读者和普查对象的共鸣,呼吁各界对经济普查工作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

要采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支撑,丝毫没有捷径可走。2019年,我将继续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