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变脸”原本是少数中小非上市公司经常玩的把戏,没想到最近部分“浓眉大眼”的上市公司也开始忽悠投资者。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收盘,共有61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坐实业绩“变脸”。其中,方正电机、胜利精密等30家公司下调业绩预告。这些下修业绩的个股在近期收盘悉数大幅调整。
所谓业绩“变脸”,一般是指公司经过多次业绩预告较大幅度修正净利润等指标,或者业绩预告与业绩快报、年报实际数据差异过大。通俗地说,明明预计大幅盈利的公司,很可能通过发布多份业绩预告修正,以“财务数据更正”、政策调整、商誉计提损失等理由压缩净利润空间,最终“扭盈为亏”,让投资者大跌眼镜、损失惨重。
比如,盾安环境、ST冠福2018年业绩预告相比此前2018年第三季度发布的业绩预告调减超过20亿元,几乎等同于从大幅盈利变为大幅亏损。此外,郑州银行、胜利精密、常铝股份、方正电机、歌尔股份、牧原股份、步森股份、华东重机等多家上市公司前后预告的净利润也出现明显“缩水”,净利润缩水额在14.77亿元至1.04亿元之间。
公告显示,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原因五花八门。一是政策变化。例如,海陆重工公司表示,由于报告期内国家进一步调整了光伏产业政策,逐步推进光伏行业平价上网,导致子公司江南集成业绩未达预期;二是资产减值计提。例如,方正电机表示,业绩下修主要因为上海海能和德沃仕业绩预期下滑明显。经过对未来经营情况的分析预测,判断公司因收购上海海能而形成的商誉存在减值风险,因此需要计提相应的商誉减值准备;三是股东违规。例如,ST冠福表示,因为公司控股股东违规事项,导致公司预计计提坏账损失和或有负债25.49亿元。此外,预计还要对相关控股子公司商誉计提3亿元的减值准备;四是行业竞争加剧。例如,歌尔股份公告称,下修业绩主要因为受智能手机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公司电声器件产品毛利率下降,虚拟现实产品收入下降,智能无线耳机业务利润贡献低于预期。
总体来看,商誉已成为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证监会披露,截至2018年三季报,A股商誉规模已经高达1.45万亿元,虽然近几年增长有所放缓,但商誉绝对规模的不断扩大依然是悬在上市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山西证券策略分析师麻文宇认为,近期市场业绩“变脸”消息增多,主要原因在于券商股权质押“爆雷”计提减值损失以及个别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
业内人士表示,几乎每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前后,都有公司出现业绩“变脸”,至于2019年业绩“变脸”的原因更加偏重商誉减值。此外,上市公司出现业绩“变脸”往往反映出公司治理状况出现问题,并以非财务问题居多。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提醒,今年投资者要特别注意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由于过去几年中小公司并购重组较多,均存在计提商誉减值风险,导致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很可能大幅下滑。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不能光看财务数据完美、并购重组“讲故事”较多的上市公司,还要多看看上市公司的产品、市场销路以及上下游产业环境,利用非财务报表因素综合判定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