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拨回到2008年5月份。当时,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一时间,所有通往外界的信号都中断了,汶川俨然成了一座“信息孤岛”。
没过多久,外界居然收到了第一条从汶川震区发出来的消息。这条信息正是通过成都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国星通信制造北斗终端设备发出的。
航天领域投入大、风险高,民营企业通常选择敬而远之。不过,成都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莫晓宇是个不服输的人。过去20年间,他带领振芯科技全程参与我国北斗卫星工程,支持并推动北斗设备零部件由绝大多数进口到全面实现国产化。通过不懈的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如今的振芯科技已经成为北斗终端最大供应商,并构建起“元器件—终端—系统及运营”完整产业链。
“无论从国防安全角度,还是从应用需求角度看,位置信息都非常重要。不过,这个行业门槛高、风险大,很多公司都不愿意做。”莫晓宇告诉记者,必须有人站出来接下这个“烫手山芋”。毕竟,在卫星应用这类涉及国家安全与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领域,没有哪个国家会把成熟技术随便出让,一切只能靠自己。
为攻克关键技术,振芯科技用尽了所有办法。“困了打地铺,饿了吃盒饭,不懂就自己学,请不到最专业的科研人员就自己培养。”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洪强坦言。
如今,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振芯科技屹立市场潮头的法宝。20年来,振芯科技在充分吸收外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自主研发力度。公司科研投入占营收的比率长期保持在15%至20%高位,远高于一般高新技术企业。
“即使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没有削减科研投入。”杨洪强回忆说,有一段时间公司发展不太顺利,管理层甚至决定暂时停发自己的工资,同时保证基层员工收入,其余全部投入研发中。
拥有稳定的核心技术团队是振芯科技的另一个制胜法宝。“做企业格局要大、境界要高,国家的核心利益就是我们的发力方向。”莫晓宇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振芯科技的团队成员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实现技术突破,填补关键空白。股东们也是如此,公司上市多年市值不断攀升,几乎没有人大规模减持。”
守得云开见月明。2018年12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从区域走向全球”。
这个消息让振芯科技上下兴奋异常。他们知道,正是因为有一批像振芯科技一样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作为支撑,我国核心元器件产业才能实现快速发展,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才能得到明显缓解。
振芯科技坚信,未来10年将是卫星产业的黄金发展期,持续低迷了好几年的卫星产业将会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出台包括数据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鼓励航天产业化、商业化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航天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企业在航天制造业、卫星应用产业、数据服务业等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航天产业向集群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有机构预测,2020年北斗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拥有核心技术能力和供应能力的企业将迎来业绩转折点。
目前,振芯科技部分元器件业务已经成熟并进入放量阶段。公司2018年半年报显示,元器件、设计服务业务营收分别同比增长近80%、70%。
谈及未来发展,莫晓宇表示,希望将振芯科技打造成为全国卫星应用领军企业,继续加强核心元器件自主创新力度。同时,公司还计划继续发力后方市场,保持振芯科技差异化优势;加大各板块整合力度,为客户提供卫星综合应用领域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