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航天科技集团以改革创新强动力,以军民融合促发展——
让“中国航天”名片闪亮世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二丁火箭蓄势待发。 (资料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科研人员正在研制远征三号。 (资料图片)

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以改革创新强动力,在加快国有资产证券化探索的同时,全面完成集团公司本级及各级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制;以军民融合促发展,紧密贴合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结合企业“走出去”、大众消费对信息服务的新需求,提出并研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建设航天强国

新年伊始,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两颗卫星风云二号H星和风云三号D星正式开始运行。前者能够确保我国气象卫星连续稳定运行,有效支撑“全球观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后者能够启动高频次区域加密观测,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保障。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航天科技集团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增强动力,以军民融合促进发展,不仅在经营上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也让“中国航天”这张名片闪亮世界。

让优质航天资产“活”起来

2017年年底,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一道“彩虹”。随着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与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资产重组,彩虹无人机成功登陆A股资本市场。

从单一产权为主向多元产权转型,优质的航天资产“活”了起来。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加快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也是其在实践中走出的一条卓有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还实现了航天工程、康拓红外、乐凯新材3家公司IPO上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企业资产整体上市。

航天科技集团领导层深知,要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必须通过创新大胆解放思想、加快推动改革。“要遵从企业管理普遍规律,优化质量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最终实现‘高质量地保证成功、高效率地完成任务、高效益地推动国防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三大目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表示。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集团积极推进母公司、子公司体制机制建设,全面完成集团公司本级及各级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制,开展10家生产经营类军工研究所转制试点,员工持股、分红权等骨干人才中长期激励试点,以及职业经理人试点等工作,为激活效益源泉释放动能。

实现“万物互联、万端互联”

在信息化时代,基于空间系统的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导航定位已成为全球信息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低成本、短周期、高效益的小卫星技术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应用创新。基于小卫星星座为全球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已成为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热点和竞争焦点。基于此,航天科技集团从军民融合发展出发,紧密贴合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结合企业“走出去”、大众消费对信息服务的新需求,提出并研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

据了解,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是一个部署在低轨道的通信卫星星座。星座的一期建设工程将建设54颗卫星,后续会继续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实现系统能力的平滑过渡,卫星数量将超过300颗。该系统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无缝覆盖的空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能够为地面固定、手持移动、车载、船载、机载等各类终端提供互联网传输服务,可在深海大洋、南北两极、“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实现宽、窄带结合的通信保障能力。通过该系统,处于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任何人或任何物体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实现信息互联,达到“万物互联、万端互联”。

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不断加快技术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进入高强密度发射期,载人航天与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一个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以海洋、风云、资源系列卫星为代表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外出口7颗卫星并完成在轨交付,有效提升了我国宇航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与高密度发射相呼应,航天科技集团经济规模和效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技集团营业收入从1233亿元增长到2315亿元;利润由100.7亿元增长到196.3亿元;资产规模从2580亿元增长到4106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2万元/人年增长到35.1万元/人年。

推动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2018年8月份,航天科技集团在第七次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未来3年发展改革任务。集团深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将创新发展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根本途径,在创新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集团将建设航天强国这一目标分解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到2030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第二阶段即到2045年,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的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基础上,有效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推动我国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

“建设航天强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吴燕生透露,未来3年集团将着力实施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主要包括全面开展载人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实施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和月球采样返回、开展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全面建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

在宇航领域,集团将着力推动航天运输系统向高可靠性、可重复、智能化方向发展;建设随遇接入、高速互联的卫星通信系统,全域感知、全球覆盖的卫星遥感系统,全球连接、按需服务的卫星导航授时系统,提升空间基础设施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载人登月登火、地月空间开发利用和深空探测,推动空间科学发展。

在产业发展领域,推动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建立军民商衔接的空间信息服务体系,扩大基于空间技术的数字化综合应用,带动空间生物、空间医药、材料制造等产业发展,促进空间技术、空间信息与各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积极打造“航天+”产业形态。推动太空经济形成新动能,努力培育发展太空制造、太空能源、太空材料、太空旅游等一批新兴前沿产业。

记者了解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目前正基于“航天+”思路,推动航天技术转化及产业升级,赋予航天发展新动能。

在技术创新领域,集团将不断夯实航天动力、制导导航与控制、电子信息、材料与工艺等核心专业技术;努力掌握天地往返运输、行星着陆与返回、空间制造与重构、氢能利用与推广、绿色柔性光电材料等核心关键技术;有效解决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试验与测试、智能制造等基础与瓶颈技术;在脉冲星导航、引力波探测、地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太赫兹、超材料、核热能源与动力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的群体性突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