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是非表情包
□ 马朝虎

过度依赖表情包,时间久了,还会说话吗?

日前,《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公布,其中对各年龄层用户特征进行了画像描述,并归纳了各个年龄层最爱用的表情包。各个年龄层爱用的表情包:“00后”爱“捂脸”、“90后”爱“笑哭”、“80后”爱“龇牙笑”、“70后”爱“捂嘴笑”、55岁以上人群喜欢“大拇指”。

我本人在微信QQ上聊天,也经常会使用一些表情包。它相比于语音或文字表述,显得更省力省心省时,同时更能形象地传递即时心情。不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还有一个“世界表情包日”,日子是每年的7月17日,于2014年创立。由此看来,表情包如今有多么深入人心了。2015年,咧嘴大笑加上两滴眼泪的“笑哭”表情,还被《牛津词典》选为当年的年度词汇,被认为“最能反映当年的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语言是最基本的工具。人们内心的喜乐哀忧,可以用控制语速快慢、语音轻重等方式,或以语气、笑声、沉默等来营造气氛、表达情感。还有丰富多彩的形体动作,也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如眼神、微笑、撇嘴、挥手、摇头、顿足等。这种交流沟通,是人们以“面对面”的方式实现的。当文字发明以后,让人们找到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书信交流。书信解除了有声语言交流的时空限制,使处在不同空间的人也可以进行交流,同时使交流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进行。

今天,人们以时下流行的明星、语录、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再配上一系列文字,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日渐丰富的表情包,几乎涵盖表情、姿态和语言内容,具备了独立进行一场完整叙事的功能。因此,当你手头有事无暇顾及时,当你交流出现尴尬时,当你一时难以回应对方时,只要用上几个表情包,一切都得以顺利应付。表情包成了一种流行文化。

然而,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沉沦于看似形象,实则简单的表情包之中而习以为常时,会不会慢慢地毁掉人们面对面交流的热情,使语言的美感、文字的表达、情感的流露越来越苍白无趣?有新闻曾报道,有一位老教师在手机上不知道怎么跟学生交流。学生都喜欢用表情包,有时他苦口婆心劝告学生几句,学生啥也不说,回一个表情包;表扬或批评学生几句,他们常常也是发来一个表情包。老师说,表情包简直是结束聊天的“利器”,学生发“包”,他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回应;这不是对话结束,而是沟通中止了。

把表情包当做一种新的语言补充,当然很好。但如果过度依赖表情包,时间久了,真的会让人不知道如何说话。当我们借助表情包以求更好更便捷地实现与人沟通时,千万不要丢弃语言文字的温暖表达,语言文字的魅力不止是“捂脸”“想哭”“龇牙笑”就能代表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