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此地犹余化民台
□ 艾 芳 王新生

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逐渐孕育了厚重博深、辉煌兴盛的古代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中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原人的精神和灵魂。

前不久,我们走进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这里有一条名叫“书院街”的幽静小巷,巷内坐落着历史悠久的“大程书院”。它是扶沟厚重历史的标志,也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传播阵地。据介绍,大程书院始建于宋代,为程颢在扶沟时所建。

程颢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北宋熙宁八年(1075),程颢从洛阳来到扶沟担任知县。他无论在什么地方做官,都尽其所能兴办学校,引导当地百姓读书知礼。据《宋史》记载,程颢任晋城令时,“乡必有校”,“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来到扶沟后,程颢在县城创立了一所书院。为了培养优秀人才,程颢不但亲自讲学,还请胞弟程颐等人来此讲学。一时扶沟文风兴盛,从全国各地前来求学的士人络绎不绝。

程台又名“化民台”。程颢在扶沟做知县时,“专尚宽厚,以教化为先”。在他任内,本是强盗出没频繁的扶沟竟“无强盗者几一年”。程颢对滋事生非、悖理违法之人,不用刑罚,而是以儒家的处世立身之道引导与感化他们。“化民台”相传便是程颢讲道劝善之地。

讲解员告诉我们,后人敬仰程颢教化苍生的努力,在化民台上留下了许多题咏。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官员在化民台上留下了一首长诗,其中有这样四句:“如彼召伯棠,孰忍施斤斧。如彼羊祜碑,瞻望泪如雨。”站在化民台上,他想起了西周的召伯,相传他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百姓思念召公善政,见甘棠树而不忍砍伐;他又想起了魏晋的羊祜,他治理襄阳,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在其逝世后,百姓立碑纪念,每当见到“羊公碑”时,人们便不禁潸然泪下。扶沟百姓对程颢,也正是这样一种朴素而浓烈的情感。

扶沟地势较低,每年都有水旱灾害,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程颢上任后花费了很大精力“经画沟洫”。虽然在他去职前,尚未动工修建已经规划好的水利设施,但程颢认为这是一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他说:“以扶沟之地尽为沟洫,必数年乃成。吾为经画十里之间开其端,后之人知其利,必有继之者矣。”程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扶沟的治水事业开个好头,使后人知其利,这样才能把治水事业进行到底。

宋元丰三年(1080),程颢罢扶沟知县,几年后转任监汝州酒税。史载:“先生之去县,不使人知,老稚追及境上,攀挽号哭不肯去。”清代一位在扶沟做官的人,在一首古诗中写道:“一自汝州监税去,犹余此地化民台。”其实,程颢留在扶沟的岂止是一座化民台,又岂止是一座大程书院?他还留下了嘉惠后学的思想、视民如伤的情怀和正直无私的品格,这才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