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防自媒体平台保险销售误导
本报记者 李晨阳

□ 不少营销人员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销售信息时,存在严重误导行为,包括使用“秒杀”“全国疯抢”等用语搞饥饿营销

□ 由于当前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发布主体多、缺乏内容审核,消费者在接收此类销售信息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冲动消费

岁末年初,正值保险公司“开门红”时节,为完成业绩,险企通常会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开门红”销售火爆。不过,对于保险消费者来说,也要谨防保险销售误导。

近日,家住北京海淀区的王女士就向记者表示,自己在朋友圈看到一些销售人员在宣传某类保险产品“即将停售”“保本高收益”“所有疾病都可理赔”“过往病史不用申报”等字眼,信以为真,购买了此类产品。但事后在保险合同中并没有明确写清收益率,且保障范围也有清晰界定。

无独有偶,在外企工作的张先生看到了朋友圈转发推销的所谓“高额返利的万能险”广告,也被吸引住了。但随后了解到,这是一款“年金+万能”双主险模式的产品。也就是说,投保客户除了年金保险,还将拥有一个万能账户,万能账户的作用是让返还金二次增值,万能险收益一般设定最低保证利率,但上不封顶。可是按照监管要求,作为主险的万能账户追加保费需要缴纳手续费,保险生存金、红利转入部分的追加手续费一般为1%,其他追加收取2%至3%。

而且,按照《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规定,自2017年10月起,万能险不能再作为附加险与年金、两全保险搭配销售,且首次返还保险金的时间也推迟到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

对此,业内专家分析称,不少营销人员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销售信息时,存在严重误导行为,包括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搞饥饿营销,以及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试图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还有宣称“得了病也能买”,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部分保险营销员编造不实信息的行为属于销售误导,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各保险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加强从业人员合规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与此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风险意识,在购买保险时,要了解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当树立科学的保险消费理念,通过正规渠道充分了解保障责任、保险金额、除外责任等重要产品信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

“此外,由于当前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发布主体多、缺乏内容审核,消费者在接收此类非官方渠道发布的销售信息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冲动消费。”上述负责人表示,如有疑问,可向相关保险机构咨询或向监管部门反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