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化助“空心村”重现活力
——河北尚义县南壕堑镇十三号村脱贫攻坚纪实

□ 本报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刘建凤 唐文静

一场小雪之后,地处河北坝上地区的尚义县南壕堑镇进入寒冬。近日,记者迎着初升的太阳走进山沟深处的十三号村。只见小院环绕的民居与一排排青砖红瓦的“窑洞宾馆”分列街道两旁,从山下往上望,更显得鳞次栉比。

过去,每当尚义县的干部提起十三号村,就感到烦心,原因是这个村庄太穷太乱太脏。

十三号村有着近200个宅基地,但在20年内没有一家翻盖过新房;村子离县城不到10公里,但一到村口就因为道路泥泞而难以通过。直到2014年,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2100元。

贫穷的后果是人口的流失。从1998年,十三号村的人开始往外走。“没办法,年轻人无奈只能出去打工挣钱,短短七八年村庄走出去近百名年轻人,成了‘空心村’。”村党支部书记姜万河告诉记者。

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走出一条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之路。2015年,十三号村在县、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开始探索农宅使用创新模式。在盘活宅基地过程中,村里成立了张家口市首家农村宅基地合作社,设立了村民以地入社、按宅占股、以股分红机制,当年共有38户村民加入,整理集中连片闲置宅基地18亩。

合作社充分发挥村子地处草原天路西线节点、紧傍大青山景区的区位优势,打造京津市民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旅游的定位,在宅基地治理区建设陕北风情的窑洞宾馆,成立了彩色坝头旅游开发公司。当年,村里接待游客就达2万多人次,股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

现在,十三号村已成为坝上地区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入选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回想村子这几年的变化,姜万河感慨万千:“一味地给钱给物‘输血’式扶贫,不能解决贫困问题,正确的路径就是立足实际情况积极‘造血’,开拓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最大限度地将村民引导到市场中,通过自身劳动摆脱贫困。”

基于这样的认识,十三号村开始了扩展窑洞宾馆、建设扶贫光伏电站、建设种植养殖基地等以产业化手段开展脱贫攻坚。仅两年时间,窑洞宾馆已由38孔扩展到了144孔;流转土地650亩,其中150亩建起了现代农业园区,500亩建了药材种植基地……

在采访中,姜万河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144孔的窑洞宾馆冬暖夏凉,别具一格,每年至少能够给村民带来20多万元的股金收益,创造50多万元集体收益,同时能够安排近20名农村劳动力从事旅游业;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80万元左右的经济收益,可以开发出40个左右公益岗位;650亩流转土地建起了现代农业园区,不仅每年能给村里带来13万元土地租金,同时也能吸纳30多个劳动力进入园区打工。”

姜万河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变化巨大。集体收益也由过去的负数发展到2018年的近百万元。截至目前,十三号村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实现了就业,人均年收入达5300元。

乡村美丽,村民富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这就是今天十三号村呈现出的全新景象。相信通过他们的进一步努力,这个村庄还会出现更令人惊叹的变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