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纳微科技多项技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之路不平坦 创新之事不将就
本报记者 李佳霖

2007年底,海归博士江必旺携6项美国专利、5项欧洲专利和4项日本专利来到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创办了苏州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微科技”)。经过10多年努力,这家专门从事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微球”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的高科技企业终于攻克了多项微球制备技术世界难题,开发出颠覆性微球精准制造技术,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单分散硅胶和聚合物色谱填料的公司。其多项技术和产品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开创出新一代色谱填料的精准制造技术,有力推动了世界色谱制造技术进步。

“坚持走高端技术路线、专注创新是纳微科技成功的法宝。创新的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但必须要有人勇敢地走下去。色谱填料对于生物制药、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检测等众多领域来说都至关重要,中国企业不能一直落后。”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必旺说。

微球作为一种现代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基础材料,生产技术壁垒极高。该项技术横跨材料、高分子、有机、无机、生物技术、医药工程、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多年来一直被极少数公司垄断。仅在微电子领域,中国每年就要进口价值几百亿元的微球产品。为破解这一技术壁垒,纳微科技耗时10多年,提出并完善了“种子法”。从此,国产纳米微球成功走向市场。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必然始终处于‘被动挨打’地位。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创新、积累攀上技术制高点,解决关键材料和部件的国产化难题。”江必旺告诉记者,如今公司已经可以提供粒径从5纳米至1000微米范围内、不同结构、不同材料组成、任意大小的单分散微球,产品种类超过3000种。公司拥有40多项发明专利,产品成功应用于生物制药、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医疗诊断、液晶显示及LED照明等诸多重要领域。比如,在生物制药领域,由纳微科技开发的硅胶和聚合物两种性能互补的高效分离介质微球已成功出口到欧洲、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平板显示领域,其开发的LCD间隔物微球、导电金球、光扩散微球等系列产品首次打破了日本对这些关键微球材料的长期垄断,并成功应用于上百家国内外LCD制造厂。

事实上,纳微科技不仅在微球领域站在了全球舞台的中央,其在色谱填料方面的努力也被国际市场广为认可。

色谱技术是制药工业中分离纯化的关键步骤。其中,色谱填料是整个色谱分离系统的核心,关系药物的纯度和质量。一直以来,我国在生物制药、分离介质、分析检测等方面应用的关键材料大多依赖进口,价格高不说,供应也不稳定。

为研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色谱填料,纳微科技没少吃苦,资金严重短缺、开发过程不顺利、推广渠道受阻,等等。不过,纳微科技都挺过来了。

“要说最难的,还是推动色谱填料产业化。我们研究了很多年,终于在实验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公司上下欣喜若狂,很快就推出了一款世界上首创的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其粒径精确性与均匀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产品上市没几天就发现了问题,原因是孔径结构没有控制好,导致硅胶色谱填料机械强度不够,使用时容易破碎,硅胶色谱填料寿命比预期短了不少。从市场退出后,我们又埋头研发了好几年,这才解决了二氧化硅孔道结构控制技术难题。然而,事情到此仍未结束,此后我们又花了好几年时间去解决基球表面功能化、装柱技术等问题,最终才做出了有竞争力的色谱芯产品。”江必旺回忆说。

对于创新过程中的各种“糟心事”,江必旺坦言自己“心有余悸,但绝不后悔”。

“我们的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已得到欧洲制药公司的广泛认可;硅胶色谱填料粒径分布系数CV值小于3%,产品合格率几乎达到100%,远超国际现有水平。能够改写中国高性能硅胶色谱填料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我们无比自豪。”江必旺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