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建设上演“中国速度”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设计了壮美篇章、关键抉择、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未来等主题展区,从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到实施简政放权过程中封存的公章;从黑白电视机到高清网络电视;从寻呼机、大哥大到智能手机……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立体呈现于人们眼前
“我今天早上还在江苏的家里吃早饭,这不,下午已经站在北京的国博看展览了。”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现场,“复兴号”动车组模拟驾驶台前,郝强停下脚步仔细观看。“现在高铁已经成了我出远门的第一选择,太方便了。”他回忆,30多年前,坐火车出省随随便便也要十多个小时,“舍不得买卧铺,就拿报纸往硬座座位底下一铺和衣而睡”。
因为高铁的发展,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半小时至四小时”高铁都市圈已经形成,一幕幕现代版的“双城记”每天都在上演,极大地拓展了像郝强一样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工作空间,同时也让沿线城市分享“高铁红利”,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
展览现场资料显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网络,形成了勘察设计、工程建设、技术装备、运营管理、安全保障、人才培训的完整体系,“四纵四横”高速铁路骨干网络提前建成运营。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从1978年的5.17万公里增长到2017年底的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从无到有达到2.5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量的三分之二。
不仅高铁跑出了“中国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其他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运。
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沙盘”前,现场解说员介绍,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综合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将荆江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有力保障长江安澜,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整个工程建设创造100多项世界之最。人群中,一位从智利远道而来的外国观众听得饶有兴致,据陪同他参观的陈女士介绍,他是从事水利建设工作的专业人士,看到这些年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也不停“点赞”。
“南水北调工程模型”前同样聚集了众多观众。北京市民李凤丽特意留影:“北京是这项工程的受益方,我没机会到工程现场看看,就想从展览中了解下。”展览现场的多媒体资料显示,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2014年建成通水,惠及沿线6省(市)的33个地级以上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间接受益人口超过2亿。
展览中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共同记录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个成就,截至目前,我国适度超前、统筹衔接的一体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已初步建成,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让每一位普通百姓都成为受益者。
改革开放让知识有了价
“申请专利在此排队,第一名航天207所。”30多年前,从事科研工作的胡国华和他的同事拿着写着这些字的纸板,排了三天三夜的队,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件发明专利的申请人。如今,这张专利号为“85100001.0”的发明专利证书作为历史的见证,陈列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现场。
今年已经76岁的胡国华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自己成为‘发明专利第一人’,是朵幸运的浪花。”回忆往事,胡国华说,他经历过发明创造不值钱的岁月,“从地上捡五块八块的东西可能会被人瞧不起,但是偷用别人的技术,却没有人当回事。在实施专利法之前,多年研究的成果很容易就被他人学到手,非常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自1985年4月1日起施行。
1985年3月底的一天,胡国华到国家专利局查资料,偶然间听到工作人员提起4月1日要开始接受专利申请,当时就动了提交专利申请的念头。他按照工作人员的提示,来到专利局院里一处还在修缮的平房。“当时那里乱糟糟的,周围不少人都在观望,不知道到哪里申请。”胡国华灵机一动,赶快拿好材料,并准备了一个写着“申请专利在此排队,第一名航天207所”的纸板,“我当时就把牌子往门上一挂,大家就自觉在我身后排起了队”。经过三天三夜和同事接力排队,他们终于在4月1日如愿成为第一件发明专利的申请人,申请的专利是“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这个装置可以将从卫星上拍的地面照片,显示为按某种特征不同而编制的彩色图像,从而看到更多信息”。
以此为起点,胡国华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申请了20多个专利。而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不断发展完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
虽然已经退休,但胡国华现在依然活跃在科研工作中。看着展览中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胡国华不禁感慨:“是改革开放为科研人员松了绑,让知识有了价,激发了大家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在他看来,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营造着日益良好的创新环境,给现在的年轻一代带来了更多鼓励和信心。
希望的田野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实行“包干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第二展区也以此为开篇,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的雕塑前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拍照。
来自内蒙古的吴佃喜是人群中的一员。到北京旅游的他,经过国家博物馆时特意下车,就想亲眼看看展览的盛况。对于曾经经历过的吃不饱饭的岁月,吴佃喜从没忘记过,“我们一家8口人,要凭粮票购粮,根本不够吃,很多时候要靠稀饭、土豆充饥”。当年,他并不清楚在千里之外的小岗村发生了什么,不过,改革的春风还是在1980年吹到了他所在的村子。“我们实行‘包干到户’的当年,粮食产量一下子就上来了。我记得改革前,生产队100多人,一年产量也就七八万斤粮,‘包干到户’后,地还是那些地,可一户就能打七八千斤粮,30多户全部的产量是之前的三四倍。改革激发了大家的干劲!”
展览现场,一张张粮票、肉票和购买各种紧缺商品所需的票证,同样让吴佃喜感慨颇深,它们见证了人民生活从全面短缺到日渐丰富的历史。
不过,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吃不饱饭、物质短缺仅仅是上一辈人口中的往事。如今,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多年站稳在1.2万亿斤的台阶上,中国人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还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
说起这些年农业的变化,农民最有发言权。来自黑龙江的观众朱彦峰是位农民:“我家流转了500亩地,全部机械化生产,在家踏踏实实种田我也能实现致富。”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意味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历史;一半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意味着“靠天吃饭”正得到改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330万家,“农业小弱散”的经营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
在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文献、美丽乡村的今昔对比、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物展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珍贵画面面前,观众热烈讨论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巨大的变化,感到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这体现了农业农村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基础性地位,也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绩的充分肯定。
从单调黑白
到五彩斑斓
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现场,一幅1984年安徽省合肥市群众在工人文化宫跳集体舞的黑白照片,一下子把张博宇的思绪带回了上世纪80年代。“这张照片记录的场景太有共鸣了。我那时在上大学,业余生活除了看书,就是跳舞、打牌,文化活动特别少。”张博宇毕业后留校任教,让他感慨的是,现在年轻一代拥有五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看网络小说、3D电影、话剧、演唱会……每天的安排能不重样”。对他来说,这种对比就像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般强烈。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这40年间,电影产量大幅度跃升,国产故事片的数量从1978年的46部增长到2017年的798部;印刷出版物品种由每年不足1.5万种增加到53万种;截至2017年底,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71%和99.07%,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用户总数达1.29亿户……”现场解说员的讲解,从几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已从相对紧缺迈入繁荣发展,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正日益得到满足。
看展览,上点年纪的观众总能在今昔对比中找到共鸣,年轻观众更容易被时髦新品吸引住眼球。在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联合展示的文创产品展台,一群年轻观众啧啧称赞,“真漂亮!”“我想买!”这几年,历经近600年风雨洗礼的故宫凭借《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影视作品以及新颖的文创产品,一下子成了新晋网红。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文化创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深入人心。据统计,目前,故宫文创产品已突破1万种,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可以说,这还只是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4722亿元,占GDP比重达4.2%。
幸福生活,不仅有“诗”,还有“远方”。改革开放后,百姓的精神生活日渐富足,更加渴望“身体在路上”。旅游之于普通人,已经从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变成幸福生活的刚需。展览现场的数字显示,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1.3948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从1993年的4.1亿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50.01亿人次;入境旅游收入从1978年的2.53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234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从1993年的86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5700亿元。
数字以外,展览现场的一台“机票时光机”引发了更多人的感慨。轻轻一刷身份证,它立刻为观众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间节点机票、登机牌的变迁。“我小时候出去旅游都是坐火车,坐飞机是大学以后的事情了。”来自黑龙江的胥女士此次是带着5岁的女儿来北京旅游,特意安排了看展览这项活动,“女儿现在去过的地方比我上大学以前去过的地方都多,我希望旅游让她增长见识,享受有诗有远方的生活”。
本版撰稿 张 雪 摄 影 高兴贵
责任编辑 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