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脱贫攻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庆阳:
扶贫分四类 脱贫一股劲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因为需要在家照顾70多岁的老母亲,吴俊礼本来想一直待在村里,就这么凑合着过日子。“家里有20亩山地,能收个口粮不赔钱就行了。”吴俊礼的家在甘肃庆阳市庆城县驿马镇杨湾村,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广种薄收,“不愁吃喝就行。脱不脱贫?走一步看一步吧”。

去年9月,村里办起了养殖合作社,吴俊礼惊喜地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他将用产业奖补资金购置的21只羊和扶贫贷款以及自家10亩用于种植饲草的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今年9月,他就得到了1万元的分红。而自己平时在养殖场打工,每月还有2400元的收入。“每天都能回家照顾母亲,啥事也不耽误。”吴俊礼说。

这种模式在庆阳被称为“331+”产业扶贫模式,其中,第一个“3”是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联动的利益共同体,第二个“3”是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1”是指建立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则是“+党建”“+村集体经济”。

杨湾村兴富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小军告诉记者,合作社的羔羊都是从龙头企业中盛公司购买,出栏后由中盛公司以保护价回购。一年下来,合作社有95万元左右的利润,65名贫困户分红65.46万元,村集体分红5000元,剩下的29万多元归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庆阳市将全市5.82万户贫困户按照收入和劳动力状况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且有技术的贫困户,主要短板在于产业经营规模偏小;第二类是有剩余劳动能力且可输转的贫困户,主要短板是缺少务工技能;第三类是有一定劳动能力可打零工的贫困户,但家里子女幼小或有老人、病人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第四类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很难自主增收脱贫,收入主要来自社会保障和救济。

针对不同的贫困户类别,庆阳市出台了不同的帮扶政策。“即‘四类分类’精准施策。”庆城县扶贫办副主任张恩武说,对第一类贫困户,每户到户奖补资金2万元,帮助其将种植养殖产业规模达到市县测算确定的产业脱贫标准,剩余奖补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实现产业提升脱贫;对第二类贫困户,每户到户奖补资金2万元,除技能培训所需不超过1万元外,其余部分用于产业奖补或入股分红,实现“就业增收+产业托底脱贫”;对第三类贫困户,每户以2万元产业奖补资金和3万元产业发展贴息贷款,入股产业互助合作社分红,实现互助合作脱贫;对第四类贫困户,落实兜底政策,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增收或以2万元奖补资金入股分红,实现“互助合作+兜底保障”脱贫。

目前,庆阳市实现了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市共为1.38万户一类贫困户落实奖补资金2.82亿元,为1.97万户二类贫困户落实奖补资金3.11亿元,为1.95万户三类贫困户落实帮扶资金6.88亿元,为5200户四类贫困户落实“互助合作+兜底保障”政策。

在精准识别帮扶政策推动下,庆阳脱贫产业遍地开花,全市参与肉羊产业的经营主体达到308家,带动贫困户3.1万户增收9842万元。全市初步形成了集饲喂技术研发、饲草种植、良种繁育、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为一体的现代肉羊全产业链,不仅实现了肉羊产业的体系化发展,而且促进了肉羊与粮食、苹果等种植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精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我们实现了扶贫产业与‘一户一策’的无缝对接。”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庆阳市委书记贠建民表示,按照“四类分类法”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分类,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提升、就业扶持、互助合作、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庆阳将确保一、二类贫困户产业就业全达标,三、四类贫困户入社配股分红全覆盖,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能按期脱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