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脱贫攻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充分发挥群众的脱贫积极性
曾天雄 向开满 曾 鹰 曾丹东

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的千年瑶寨——跳石子村,地处南岭与罗霄山脉交会区的半山腰,共29户人家120余口人,长期以来无集体财产、无当地企业、无矿产,全村人均GDP仅2000元至3000元。其中24户人家80多名村民为贫困户。近年来,在政府、行业、社会多方力量的合力帮扶下,跳石子村走出了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适合少、边、穷区域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能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村社搭台,重建农村社会组织;公司运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如今,每户贫困社员年净收入8000元,超过原来的2倍多。

由于思路创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方法得当,跳石子村扶贫成效明显。

——因势利导,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基于莽山瑶族独一无二的农耕文明、民俗旅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莽山瑶族丰富多彩的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创立瑶族农耕文明活态博物馆,提供瑶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集种植、研发、加工、休闲观光、销售等为一体,激发内生动力。一批能人在跳石子村创建“乡村建设实验室”,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探讨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为绿色农业和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意识范式。

——组建公司,实现全员合作共赢。

以户为单位成立全员合作社,每户出资5000元入股。合作社与莽山土里巴吉公司组建项目公司,各占50%股份,以合作社认缴数等金额出资,资金不足部分对外筹借,法定代表人和财务由社员担任,农民当家作主。合作社统一利用林下放牧,承包权和林权不变,土里巴吉公司负责营销。合作社成为农民共同利益的聚焦点,也是农民自我成长的平台。合作社与公司互相制衡,形成利益分享的命运共同体,受到农民欢迎。

短短两三年,跳石子村实现整体脱贫,瑶寨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跳石子村固定资产达400多万元,集产业、观光、休闲、养生和科普于一体,利用“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发展旅游、文化农业,通过能人与村组干部带动,实现共建共享,农户收入倍增。

——发掘项目,能人带领建设乡村。

好项目要有人来做,培养乡村能人,是带动精准脱贫的好办法。

充分依托绿水青山、乡土文化等资源,采取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扶持跳石子村的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业,引导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跳石子村逐渐建成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

周彬辉是土里巴吉公司的总经理,他将莽山黑豚体验馆搬到跳石子村,让出50%的股份给合作社;村民赵王保为合作社做事,长期不计报酬。村民信任他们、拥护他们。他们的带动,让跳石子村“活”起来。

——激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振兴。

2016年,“土里巴吉农耕学堂”在跳石子村正式启动,陆续开展了“产品溯源监督”“瑶族文化与游客”“犁田煮酒磨豆腐农耕体验”等农耕文化系列讲座,每季度至少一讲,主要内容是传承瑶族文化、传授致富经、探索乡村建设之路、传习农耕技法、活化村寨民俗文化、传播有机农业知识等。激发了文化自信,促进了乡村振兴。

从跳石子村的脱贫之路可以看出,地处大山之内,由于资源匮乏、信息不对称等多重因素,应当确保农民始终是土地的主人、是经济组织的主体、是主动作为者,而不是扶贫政策的被动接受者;乡村发展要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一个是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一个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外部投资者所组成的利益分享的“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好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就能最终实现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