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
蔬菜大棚第一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管 斌
上图 三元朱村整齐的楼房。 常德宝摄
右图 三元朱村早年开始建设蔬菜大棚时的情景。
(资料图片)
图① 王聪、董俊艳夫妇品尝自家大棚种出的黄瓜。
图② 王有文为96岁的母亲梳头。
图③ 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查看智能大棚蔬菜长势。
常德宝摄

三元朱村,位于山东潍坊市寿光昌潍大平原南端,是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自1989年建设第一代蔬菜大棚,至今已发展建设到第六代。

三元朱村,当年远近有名的“要饭村”,如今已是富裕村,文明村,明星村。2017年底,全村年收入已达6500万元,年人均收入3.03万元。

三元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

记者近日来到三元朱村,看到蓝天白云下,宽阔的村道上布满了金黄色的银杏叶,整齐的楼房,漂亮的公园,还有那一排排蔬菜大棚……

在村办公大楼外,一字排开挂着各种荣誉牌匾:“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特色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特色经济村”……

牌匾闪闪发光,三元朱村也显得熠熠生辉……

一元初始

三元朱村地势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环型分布几个埠岭。其中,南埠岭海拔49.5米,是寿光境内地势最高处。

这些埠岭,占全村土地的四分之一,土层浅薄,旱天绝产,种粮不好生,种菜不好长。

早年间,处于这样自然条件的三元朱村,是远近有名的“要饭村”。

出路在哪儿?经过反思,全村党员统一了思想,首先要有个好的党支部,必须有个好的带头人。15名党员,全票选举王乐义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这是1978年9月份,王乐义同年5月份做了直肠癌手术,身体虚弱。但这位山东汉子,不愿看着村子穷下去,便挑起了重担。

那时三元朱村很穷,全村4个小队只有两辆破车,10头牲口瘦得大都不能上犋拉套,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全村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全村老少大干3年,3个埠子岭绿了,果树陆续进入产果期。果香飘出来,老百姓的笑声也多起来。

到了1986年,三元朱村已建成果园430亩,昔日光秃秃的埠子岭变成了“花果山”,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00元。

三元朱村没有满足,三元朱的村民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他们在寻找致富之路。

1988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村民们忙着过年。家家户户写春联,贴窗花,年味很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出门见喜,举步生财”等吉祥话贴了出来。

可财从哪里生?村庄如何再发展?这始终是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思考的问题。这一天,堂弟王新民从大连带回2斤鲜黄瓜。王乐义脑中灵光一闪:这不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吗?当时,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餐桌上,单调的白菜一直是不变的主题。王乐义盘算着,如果发展反季节蔬菜,说不定会有大市场。

还没过完年,正月初六,王乐义与村里的党员骨干共7人带着希望走出三元朱村到东北学习。

东北的大棚靠山而建,三元朱村没有山,他们便对大棚方位、墙体、棚顶、薄膜、嫁接技术5个方面作出大胆改革,研制适于平原地区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1989年,王乐义号召全村建设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当时,一个大棚需投资近7000元,相当于盖一栋房子,不仅风险大,而且部分农户的土地需要再一次集中才可以建大棚。一些持怀疑态度的村民说,“寒冬腊月在棚里烧三四吨煤都长不出黄瓜,光太阳晒就能晒出来?这是神仙办的事,不是我们凡人能干的”。

技术有了却没人响应,村里只好先发动党员带头。随后,17名党员干部建起17个冬暖式大棚。10月份建棚,当月播种,两个月后鲜嫩的黄瓜上市了,开秤每公斤20元,供不应求。到第二年5月初,17个大棚最低收入是2.07万元,全村一下冒出17个万元户。

三元朱村建设的第一代蔬菜大棚,大棚墙体是用麦穰和泥垛或半湿土夯筑而成,后墙高1.8米,棚高2.7米,棚宽8米,种植区宽7.2米,一般长约50米,种植面积约0.5亩。

56岁的徐少华坐在记者面前,说起当年带头建大棚,眼中闪出亮光:“我那时27岁,年轻能干,我的菜长势好,卖价高,毛利挣了3.03万元,17个带头人中,我夺了头名!”

看到大棚种植成功了,眼热的村民们开始主动要求建大棚。1990年,三元朱村大棚建设发展到181亩,平均一户一亩多。年底,全村存款达到了128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

一场农业的“绿色革命”就这样在三元朱村拉开了大幕。

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三元朱村,源头活水已经涌流。

二元再造

王乐义被誉为“蔬菜大棚之父”,这位77岁的老人,思维敏捷,记忆力超好,对经历过的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在王乐义的办公室里,他和记者谈了1个多小时后,又陪着记者去参观村史展览馆,再去看大棚。近3个小时,他没有丝毫疲惫和倦意。

记者看了第一代大棚,矮矮的土墙,一道道竹撑子,显得很破旧,“这是留作纪念的,以方便参观者感知当年的情境”。

40年间,三元朱村蔬菜大棚在不断地创新发展。

第二代蔬菜大棚,第三代蔬菜大棚,直到第六代蔬菜大棚,不仅种植面积从1亩增加到现在的2.5亩,而且更加智能化。如果棚里温度超过标准,轻点手机即可放风,调节棚内温度。

新一代大棚,全部使用自动卷帘、温控、喷药、补光和水肥一体化、手机远程控制等智能装备。可以说,一个大棚就是一个蔬菜工厂。

三元朱村的蔬菜种植达到与国际蔬菜种植技术同步的水平。

三元朱村成立了蔬菜加工公司和蔬菜营销公司,注册了“乐义”商标,走出了“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无公害、有机蔬菜。经检验合格的蔬菜产品统一使用“乐义”商标,2010年国家工商总局公示,“乐义”蔬菜为中国蔬菜类首件驰名商标,这让农民的责任心增强。蔬菜质量有保证,收益也随之提高。

永不止步的三元朱村民,勤劳与科技,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2017年底,全村年收入已达6500万元,年人均收入3.03万元。

在三元朱村的蔬菜种植道路上,除了老一代菜农再立新功外,“农二代”也大显身手。

蔬菜大棚里,种植的黄瓜结了很多,一根根长得舒展,顶花带刺,鲜亮可人。大棚的主人是一对大学毕业后回村种菜的年轻夫妇。

男的叫王聪,28岁,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专业,妻子董俊艳是他的大学同学。小两口包了两个棚,一年下来收入20多万元。

“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一直上学,从没接触过农田里的活儿。刚回来时,连摘黄瓜都不会。”朴实的王聪边说边熟练地抹叉子——掐去多余的小秧子,不让它夺养分,他说:“我跟爸爸学了一年,插秧、浇水、施肥……慢慢就会了。”

戴着眼镜的董俊艳很活泼,有说有笑。钻进黄瓜棚里,一会工夫就摘出一抱黄瓜,递给记者品尝。她用手一搓咔嚓就是一口:“不脏,可以直接吃。”顺手递过一根黄瓜让丈夫咬了一口。“怎么样,我们的黄瓜好吃吧?”听到大家的称赞,她笑了。

两个年轻人,适应能力强,干劲足。刚租了两亩地,准备再新上个大棚。王聪、董俊艳琢磨着,两排黄瓜,中间放一排喷灌;一排黄瓜,再放一排滴灌。这样节约用水,省事省工,比大水漫灌好……

三元开泰

记者走进7号棚,53岁的王万章正在忙着用栽苗器,栽锦绣九号黄瓜苗。今年,王万章在格鲁吉亚当过半年蔬菜技术员,刚回国不久。

“三元朱人”没有对大棚技术“搞封闭、搞专利”。王乐义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仅我们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农民兄弟都富了那才叫真正富。我们带个好头,成立一个蔬菜大棚技术推广协会,向社会推广!”王乐义认为,“三元朱人”向别人学了技术,靠温室大棚富了起来,但不能忘了带领别的农民兄弟一起致富。

三元朱村冬暖式大棚建成后的第二年,这一技术就开始在寿光市推开。这一年,5130个冬暖式大棚在寿光拔地而起,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崭露头角。

目前,三元朱村向全国各地派出优秀技术员4000多名,并长年有140多人在外传授技术。其中,长年在外或曾担任科技副县长、副镇长等职务的就达36人次,为蔬菜科技的推广应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三元朱村不仅将技术人员送出去,还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来,设立农民课堂,给予他们专业培训。三元朱村建立了乐义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培训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万名农民,经过培训的农民大都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科技带头人,成为传播蔬菜种植技术的“火炬手”。

现在,我国北方早已解决冬季吃不到新鲜蔬菜的问题。无论什么季节,当人们走进超市都可以买到各种新鲜蔬菜,不要忘记,这是三元朱农民的贡献,也是寿光农民的贡献。

洋溢着大爱的三元朱村,发展了别人,成就了自己。

现在的三元朱村,800亩蔬菜大棚、300亩樱桃园、181栋联排别墅楼、8栋公寓楼、生活污水处理站、乐义实验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生活超市、农资超市和健身娱乐场所等一应俱全。

村里建了村党史村史展览馆、高科技展览馆、博物馆、民俗文化走廊、科普教育走廊、绿色生态餐厅等。此外,村里还建了寿光市青少年德育宫,成立了“三元朱文化艺术团”,在周围10多个村庄巡回演出。这里连续30多年无刑事案件、无上访事件。

记者来到敬老院门口,5位老太太正在拉家常。这些老人最小的已有70岁。

78岁的孟秀香老人说:“我生了4个孩子,没粮食吃的时候,就挖野菜吃。现在,吃的用的,要啥有啥,多好!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每月发100元钱;像我们这些70岁以上的,每月发200元。”

在敬老院,记者找到王来氏家。一进门,见老人坐在小院里,69岁的二儿子王有文,正在给老娘梳头。梳好了,举起镜子,让老人看看好看吧,爱美的老人,满意地笑了。

“老人家,多大了?”

“96岁了。”

“没那么大吧,看上去像80多岁。”

“俺有身份证!”

“您老人家身体那么好,能活到120岁!”记者祝福。

“可别活这么大,给孩子添麻烦!”说完后,老人往前一探头,贴着记者耳边,悄悄说:“日子这么好,得慢慢过,真想活到120岁!”

其乐融融的敬老院,其乐融融的生活。

其乐融融的还有乐义幼儿园的孩子们。老师把茄子、南瓜、西瓜等在纸片上画出轮廓,让孩子们涂颜色。

乐义幼儿园园长吉海燕对记者说:“我们是蔬菜之乡,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蔬菜。”

幼儿园里,还留了一块地,老师教孩子们播种菜苗,让孩子们观察菜苗生长情况。

老师还带着孩子走进蔬菜大棚,搞采摘活动。

幼儿园里有个300米长的蔬菜文化长廊,一块块大棚展板上,白菜、萝卜、黄瓜……都画成卡通画,画成孩子们喜欢的样子。老师说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大棚。

三元朱,富裕村,文明村,明星村!

——这里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三元朱样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