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延安是在天空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刻,残月像一块失去光泽的鹅卵石,抛在天边。火车哐当哐当的声响由快至慢,揉着惺忪的睡眼趴在床边向车窗外远眺。
天刚蒙蒙亮,淡蓝的天空洁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淡淡的颜色蔓延了整个天空。经过整夜颠簸的火车缓缓停靠在站台,我的双脚终于从高两米多、人坐在上面都伸不直腰的三层硬卧踏上这片承载着悠久红色历史的大地,浓浓的秋意夹带着初冬的寒冷扑面而来,寒而不冽、冷却无风的体验,是先前未曾有过的特殊感受。
让我用一个词形容这座城市,太难。延安这座城不是只言片语能够形容的,每一个细碎片段的总和,汇成它的真实面貌。来到这里五天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去王家坪参观革命旧址、在梁家河听教员授课;去枣园革命旧址向伟大的革命先驱致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色主义爱国教育;去杨家岭革命旧址追忆革命岁月、在宝塔山上领略全城风貌……
众多景点中最使我为之动容的,是在“为人民服务广场”的学习诵读。“为人民服务广场”位于枣园围墙外,是1944年9月8日举行张思德追悼会的原址,毛主席在追悼会上的讲话便是后来被人们熟知的名篇《为人民服务》。
广场不大,山脚下矗立着一尊看起来比实际场景更加伟岸的花岗岩雕像建筑,那便是《为人民服务》的主角——张思德。雕像依傍的背景是一座大山。因季节缘故,山的颜色与雕像本身颜色相近,并无生机勃勃的盎然绿意。站在雕像前望去,他几乎要与大山融为一体,因而最为抢眼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嵌在山坡上的毛体红字了。
毛主席将这位牺牲在炭窑塌方中的张思德同志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时光过去70余年之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发熠熠生辉。我们一行人手捧《为人民服务》并齐声诵读。在这篇演讲中,毛主席反复强调我党我军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要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等等。因为我们党就是为着给人民谋利益而存在的,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站在毛主席发表演讲的地方,每个人心中都油然生出了一种神圣感,仿佛是经历了时空穿越,时光倒流回7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那个九月,毛主席的声音回荡在耳畔。
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一行人不畏天气寒冷和大雨倾盆,我们在红色教育中前行,在感动中前行,是旅行也是学习。不论是站在伟人的故居前抑或是看着那一张张泛了黄的老照片,走在坚实的黄土地上,感受浓烈的红色气息,思绪早已被拉回了革命战争年代,革命伟人和历史事件变得越发清晰,“延安精神”显得那么亲切!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为期一周的学习行程画上句号时,我跟随研究生队一行人踏上返京的火车,再次小心翼翼地爬上高两米多的硬卧,心境却与来时不同,带着红色传承的使命感,带着崇敬之心,带着伟大领袖们的经历……从过去对于延安精神粗浅的认知到此刻内心燃起的熊熊红色力量,我的内心已然在这短短五天学习中悄悄发生了变化,更坚定的是强军梦,更坚持的是“为人民服务”,更坚固的是“党指挥枪”。
与延安分别时夜已深了,一轮弯月挂在被泼了墨似的漆黑长空,还有星星点点的星星伴在它旁。火车所独有的“哐当”声由弱至强、由快至慢,返程的车厢不如来时热闹,也许大家都有些疲惫,也许还在回味一幕幕的红色经典?历史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大到贯穿整个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尽管经年累月,历史经典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把它说清楚呢?夜漫漫,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