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通业对外开放赢先机
——访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理事长黄海
本报记者 冯其予 姚 进

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商品流通行业发展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渠道、单一主体、单一业态向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壮阔历程。这期间,我国在商业流通领域施行过哪些重要决策?

黄海:从1985年提出的流通改革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少环节这“三多一少”,到1992年决定实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再到2002年提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购物等流通现代化主要任务,再到2012年国务院39号文件明确流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些决策在当时造成了轰动效应,但放到今天看仍然是非常正确的。

以2002年初提出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购物三项任务为例,16年后再回首,这三项任务的提出非常准确,现在看只是顺序调整了,网上购物调到最前面去了。可以说,这三项任务极具前瞻性,并且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记者:40年来,在政策引导下,流通业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变化?

黄海:一个典型的进步就是在我国的各个行业中流通业对外开放较早,1992年零售业就决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1个城市对外开放,大概到1995年左右,又扩大到连锁经营企业的对外开放,明确把引进外国连锁经营企业作为重点,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企业就是那时候开始进入中国的。这一决定让我国零售业在后来的开放之路上占据先机,甚至在几年后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一个明显变化是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业态的变化,由简单划一变成多元化、国际化协同。从流通主体来讲,过去近99%的市场主体都是国合商业,国是国营,合是合作社、集体商业,但现在民营经济在流通领域应该是绝对主体。从流通渠道、业态来看,过去很单一的百货商店也实现了多元化转变。

现在,国际上主要大型流通企业都已进入中国,这其实是很罕见的。在美国就看不到家乐福这样的公司,到了欧洲就会发现沃尔玛也非常少,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市场巨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市场的开放度很高。

记者:身处历史大潮中的流通业从业者有什么切身感受?

黄海:最大的感受就是社会从物质紧缺走向了物质富足。内贸部时期我国一直在统计300种生产资料、600种物品的市场需求变化。在40年前,这些商品都是供不应求,现在都是供大于求,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流通业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40年来,由于新型流通方式和现代流通技术的结合打破了大中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各类消费群体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包括国家之间的界限和鸿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