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盘州市娘娘山舍烹村村主任陶正学:
让周边乡亲都步入小康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叶利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对于贵州盘州市娘娘山脚下的村民们来说,他们的梦想就是能过上小康生活。在娘娘山舍烹村,村主任陶正学的梦想是看到周边老百姓都步入小康。

小康梦,是老百姓的梦想,也是陶正学的梦想。

贵州乌蒙山深处的娘娘山,是盘州市边远贫困山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下坡全靠趖,一年种粮半年挨饿。陶正学就出生在这里。

陶正学16岁那年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开过货车、办过选煤厂、入股过煤矿,也经营过酒店,经过30多年在外打拼,他成为村里最先富裕起来的人。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陶正学先后在村里修路、建学校、捐资助学,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

2012年5月份,不顾家人反对,49岁的陶正学带上所有资产回到家乡,成立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以“致富一片、带动一方”为宗旨,打造农旅一体化产业园区,通过农旅一体化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他是老板,失败了不怕,但我们老百姓输不起。”在动员会上,村民提出质疑,不敢把土地让出来。

“如果项目失败了,最多是我倾家荡产,但如果成功,我们大家今后的生活就好了。”为了带动村民,陶正学主动垫资让村民入股,发动了465户村民筹集730万元资金入股合作社并占股73%,他自己只占27%的股份。这样的举动,让村民们打消了顾虑,修路,引水,种刺梨、蓝莓、猕猴桃,建景区,轰轰烈烈的园区建设开始了。

家乡的变化,让村民们喜上眉梢。村民廖国云说:“我们以前要走4个小时才能坐上车,吃水要走1小时路程去挑。真没有想到,陶正学这样舍己为民,真心带着我们脱贫。”村民们从怀疑到支持再到积极参与,从没想到会过上小康生活,入股合作社当股东,在园区工作拿工资,上班还乘坐公交车、食堂有免费午餐,真正过上了桃园般的小康生活。

在不断发展中,娘娘山也逐步摸索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农业产业园区面积突破14.2万亩;2252万元财政扶持资金转换为村集体和老百姓持有的股权,2800多人成为股东,990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带动娘娘山8个村8875名群众共同发展,成为中国“三变”改革发源地。

短短5年时间,靠天吃饭的娘娘山变了。产业、景区从无到有,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700多元增加到1.2万元,1161名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他们探索出的农村“三变”改革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

“娘娘山下好风光,银湖美景赛天堂;八村联盟创大业,万人结对奔小康。”娘娘山发展了,陶正学却从亿万富翁变成“两手空空”的致富带头人。身上多了村主任、联村党支部书记头衔,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农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贵州省脱贫攻坚奉献奖。

为让园区的村民干得舒心、吃得安心,联村党委在陶正学的带领下,对村民实行精细化服务:村民每天可乘坐公交车上班,中午提供一顿免费可口的午餐,在家门口成为“上班族”,村民赚钱、顾家两不误。

联村党委还以“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产业建设。如今,石漠化的山上种了刺梨,烂河滩被改造成优质猕猴桃基地,烂河道变成绿地宝地,阳光金果园区变成景区,生态产业走上了循环发展的快车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