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余 幸

应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及学术奖惩制度。只有扎紧制度的篱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予以严惩,才能起到震慑作用,营造出激励科研创新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近日,南京大学某教授因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引发舆论关注。据报道,过去几年里,以该教授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百余篇中文文献,陆续被其本人要求从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删除,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问题。校方表示对此事已展开调查,如问题属实,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该教授回应称,这些情况只发生在学术生涯早期,已向学校提出辞职。

随着我国科研投入逐年递增,科研实力大幅攀升,国际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达2.13%,再创历史新高。然而,近年来国内学术不端问题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知识分子的形象,污染了学界乃至社会风气,还对我国的科研创新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恪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是学术殿堂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首先,应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及奖惩制度。只有扎紧制度的篱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予以严惩,才能起到震慑作用,营造出适合研究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也只有奖惩公、风气正,科研奖励和荣誉真正授予货真价实、水平过硬的科研人员,才有利于知识分子潜心钻研、严谨治学。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各学科学术及论文发表规范,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完善甄别学术造假行为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相关网站及媒体在曝光学术不端方面的作用。

其次,有关部门应纠正以往单纯以论文等科研成果为标准的考评机制,着力建立健全更加理性、科学的学术考评、人才评价、职称晋升体系。以往职称评定中,不少科研机构采用一刀切的办法,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以论文、科研项目的数量、级别等论英雄,但实际上论文质量粗制滥造、科研立项不能如期完成甚至“烂尾”等现象频发,导致科研成果泡沫化。对此,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科技部等五部门日前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覆盖了几乎所有科研管理部门。当然,建立健全更加合理的考评体系需要大量的探索实践工作,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片面强调科研到无视科研价值。

此外,要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严谨学风。在抄袭、造假等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之外,学界还存在一些隐性的、潜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术不端行为从个体主观动机而言,不乏不当得利心态驱动。因而,抵制学术不端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学术界提倡求真务实的精神,着力从思想层面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同时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待遇、社会地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才能使其真正认识到重任在肩,“坐得住冷板凳”,力戒浮躁、潜心研究,为我国的科研创新事业添砖加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