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次团粒”土壤和团粒喷播植被生态恢复技术,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修复了破损山体、混凝土边坡、高陡裸岩边坡、强酸强碱强盐土地、有毒工业尾矿等多种特殊地质环境的植被。经他们修复的地方,一般1至2个月就能实现裸露边坡复绿,3至6个月就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山东青岛仰口隧道口,记者看到一片茂密的树林。“刚刚挖通时,整个隧道口四周都是裸露的山体和水泥护坡。”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剑平告诉记者,通过运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修复,这里的树木更加粗壮、树林更加茂密,完全看不到当初寸草皆无的样子。
“边坡的植被恢复难,因为坡度陡,水土容易流失,经常会出现一年绿、二年荒、三年死的情况,导致后期还要再投入大量资金重新修复。”许剑平说,公司能一次修复,且不需要人工维护,形成植被自我循环生长,其中的关键,是利用“高次团粒”土壤和团粒喷播技术,为植物发芽生长创造理想的土壤条件。
技术支撑攻坚克难
冠中生态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次团粒”土壤和团粒喷播植被生态恢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被修复中。“高次团粒”土壤主要由黏土、有机质、植物纤维、肥料、土壤稳定剂等多种材料经过精准配比混合,加定量的水调制成泥浆状混合物,再和团粒剂溶液发生“优粒化”反应,最终制备出一种性能独特的人工土壤。“这种‘高次团粒’土壤具有极强的结构稳定性,能抵抗雨蚀、风蚀、不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同时具有海绵一样的蓄水功能,孔隙率高、保水性强,非常适合植物生长;还含有丰富的养分,能够保证植物的快速生长。”许剑平说。
据介绍,项目施工时,会结合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边坡坡度、绿化目标等因素,调整材料配比,制备出最适合待修复区域要求的“高次团粒”土壤,然后用团粒喷播设备喷射到待修复区域地面。由于土壤中加入了目标植物种子,一两个月的时间,树苗就会生长出来。“树木在发芽和幼苗期,用的是人工土壤的养分,待其长大后,把根扎到原始土壤里,就会形成自然生长的生态。”冠中生态公司董事长李春林说,他们这种以树木为主的植被恢复方式,彻底改变了过去以草本植物为主的行业惯例,如今中国整个植被恢复行业都把喷播木本植物群落作为主流追求。
冠中生态公司在植被恢复行业取得的成绩,让越来越多的地方把生态恢复的难题交给了他们。面积10多平方公里的包钢尾矿坝的治理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属严重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下雨,但日照时间长,夏天高温,蒸发量特别大,同时,尾矿粉含盐量特别高,这些都对植物发芽生长极其不利。我们经历了多次失败,最终攻克了在这种高温、高盐、干旱区域的植被恢复难题。”许剑平说。
在试验段植被恢复成功后,冠中生态公司在3年时间里,为包钢共完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尾矿坝坝体植被恢复,恢复后的坝体郁郁葱葱,有效地阻止了矿粉扬尘。
啃下众多“硬骨头”
“之所以能攻克这个高难度项目,源于我们的研发力量。”作为技术研发带头人,许剑平告诉记者,他们先后完成了pH值9.5左右的强碱性工业尾矿坝“山东铝业赤泥堆场项目”,完成了江西赣州强酸性土壤的植被恢复。对这些污染土壤的治理,他们研发出了一套非常复杂的工艺,根据污染土壤和污染物质的性质、酸碱指标等,在一定深度内进行酸碱中和、污染物置换。“迄今为止,冠中生态获得已授权和已受理的发明专利有40多项,还承担了几项国家课题的研发。我们还主持了国内首部行业标准《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
从去年开始,冠中生态公司又把高原地区生态恢复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
2017年3月份,应西藏拉萨市政府的邀请,许剑平带领研发团队来到了拉萨,应对当地遇到的“沙丘上山”的风积沙地难题。
研发组经过反复调查和实验得出结论:“沙丘上山”的原因是高原日光照度强,而当地雅江两岸因温度差异大产生了气压差,气压差促成空气流动,形成了大风,再加上河床大面积裸露,因此大风吹动河沙到处移动,从而形成风积沙地。“如果有丰富的植被,就会降低温差,锁住沙土,阻止河沙移动。”
找到了原因,就有了治理思路。他们把试验区选定在贡嘎机场对面的风积沙地上,充分调查了当地的水文气象资料和适合的植物种类,通过独特的植被恢复技术,于当年4月底完成了1万平方米试验段的苗种喷播,5月初,苗木开始陆续发芽。到了初夏,一大片绿洲就出现在荒芜的山岭中。
“我们在试验区设了3个气象站,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速、风向、光照等进行实时监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每当下午起风时,试验区周边的河沙还是随风移动,但是试验区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沙粒不再移动。另外监测数据显示,在全天气温最高时间段上,植被覆盖的试验区域内气温比裸露沙地的气温要低10摄氏度左右,两岸温差小,风也就小了。”许剑平说。
冠中生态公司独特的植被恢复技术,引起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部门的极大兴趣。乌兹别克斯坦先后两次组团来到冠中生态公司考察,并与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