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瓷胎竹编宫中物 现代生活更增彩
□ 郑 杨
自然家开发的瓷胎竹编新品“小小人”备受年轻人喜爱。

368元,你会为一只日常喝水的杯子买单吗?

不久前在杭州西湖畔举行的2018淘宝造物节上,马云在非遗文市街区一家名为“自然家”的小店看中了这么一只杯子,爱不释手地把玩。询问了制作工艺后,当场扫码下单,并直夸“良心价!”

别说是马云不差钱。“马爸爸同款”的这款瓷胎竹编工艺“竹节杯”,在自然家淘宝店的销量已达数万只,销售额过千万元。——买只杯子就能拯救一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况且它曾是皇室贡品,原料和工艺贵比金银,谁会不动心?

自然家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谭雪娇、易春友夫妇,2011年与来自四川邛崃的瓷胎竹编工艺结缘。他们用设计师的双手,一手挽留住深山里几近流失的匠人,一手聚集起城市中渴慕自然与匠心之美的消费者,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濒临消逝的瓷胎竹编工艺重焕生机,飞入寻常百姓家。近日,谭雪娇向笔者讲述了这段动人的故事。

从小就在乡下竹林间、在奶奶编织的竹席上玩耍的谭雪娇,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毕业后,念念不忘竹子的质感和味道。她和同为设计师的易春友创办了自然家工作室,跑遍全国去发掘属于奶奶辈人的各种传统竹工艺,希望通过有趣的设计,让竹子这种最具中国气质的天然材料进入现代人的生活。2011年,当他们得知有一种源于清代的“瓷胎竹编”工艺,一直只作为皇室贡品存在,还曾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不禁十分好奇:究竟能有多精致呢?夫妻俩前往邛崃平乐古镇一探究竟。

“它以瓷器为胎,用纤细柔软如发丝般的竹丝依胎编织成型,接头之处都藏而不露,浑然一体。”谭雪娇告诉笔者,这种工艺令人震撼之处,一方面在于对原材料犹如选美般的苛刻:必须挑选邛崃山脉背阴处生长的慈竹,以节距在66厘米以上、两年青壮竹为佳,这样的竹子才能抽取发丝般细的竹丝。当地人讲“百斤抽八两”,即每100斤原竹只能抽竹丝8两,价值与等重的银子相当。另一方面在于制作工艺的苛刻,瓷胎竹编有刮青、分层、抽丝、编织等20多道工序,皆由有多年经验的师傅分工协同完成。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错或者值守的工匠流失,都会导致无法完成。

“当时我们看到,整个村子都在从事瓷胎竹编相关工艺,足有2000多人;有一整条街都在卖这个产品,挺兴旺。我们结识了一位有着20多年瓷胎竹编经验的游伟师傅,他手下有30多位匠人。我们想合作,但有一种感觉:他们不需要我们。因为有政府的采购,也有游客来买。”谭雪娇说。

一晃3年过去。2014年,谭雪娇再次联系游师傅时,电话那边传来叹息。游伟说,产品没人买了,政府采购也没有了,工厂解散了,身边匠人只剩下10个。她再次去拜访,只见平乐镇只剩下零星的几家小作坊,而游师傅家的三层小楼里乌压压堆满了库存。原来,为了让剩下的匠人有活干,不至于全部流失,游师傅一直赔钱买原料制作这些没有销路的产品。

“你知道为什么没人买了吗?”谭雪娇问。“不知道。”游伟答。“因为太丑了。”谭雪娇直言。“哪里丑?以前销量很好啊!”游伟不服气。

瓷胎竹编的好时光,已经凝滞在那三层小楼中。谭雪娇和易春友决定用设计去拯救它。“匠人们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需要什么,产品单一简陋、没有新意,按我们的审美,那些东西一样都卖不出手。而他们也觉得我们的设计很古怪,完全不符合传统。我们要慢慢灌输一些年轻人的想法、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给他们。”谭雪娇说,虽然在寻求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平衡点时总是有磕磕碰碰,但彼此终于在不断磨合中克服了沟通障碍。

如何去跟市场链接?他们首先想到“众筹”这一既有传播效果、又能解决资金压力的办法。2015年末,自然家推出瓷胎竹编工艺第一件单品“竹节杯”,参与淘宝众筹大获成功,众筹金额近14万元。随后一年,竹节杯销量突破3万只,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到2017年,“竹节杯”的巨大效益已带动了整个瓷胎竹编类目的销售,激活了这项宝贵的非遗工艺。

“从零开始运作市场这几年,我们摸索到了一些经验。”谭雪娇说,“首先,有爆款太重要了!爆款是种互联网思维,它能用订单迅速聚集起手工艺人,并确定标准,让匠人很快熟练上手,而不会一下子面对很多品种无所适从。但用爆款聚集起匠人之后,还要慢慢形成阵列式产品,让作品的呈现更丰富,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和场景更多。我们后续设计的‘冰花杯’‘荷悦套装’‘花好月圆套装’等系列产品,从茶杯、保温壶到酒壶、花瓶,从差旅、家用到高端礼品,价位从几百元到数千元,满足了多种需求,为瓷胎竹编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如今,自然家已成为国内瓷胎竹编行业产能最大、销量最多的品牌。谭雪娇每次再回邛崃,都能收获匠人们满满的感激之情。因为随着自然家的“走红”,匠人们接到了来自各地越来越多的订单。有了市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匠人们也回来了。据统计,仅仅在“编织”这个工序参与制作的匠人,已从2014年的10多人恢复到70人。

小小的产业再度兴旺,古老的技艺获得新生,谭雪娇和易春友欣慰不已。但如何让其生命力长久地延续下去,却让他们倍感压力。

一个压力是,瓷胎竹编工艺虽然借力互联网而重生,却不可能遵循互联网的节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手工艺品有自己的生长周期。比如竹节杯,一个成熟的工匠一天最多只能做两个。不像工厂,投钱买设备就能扩大产能。在工艺上,我们只能顺乎材料,不为难匠人。市场很好,产能达不到,这很可惜,但也只能按照手工艺该有的节奏,不能为追求市场效益而抛弃标准。”谭雪娇说。

另一个压力来自价格。工艺的传承,有消费,才会有发展。谭雪娇说,她也希望把价格降下来,无奈成本就是很高。稀有的原料、稀少的匠人、漫长的等待,加上极高的损耗率——有时做10个杯子只有两三个是无瑕疵的,这些都让瓷胎竹编产品利润微薄。

即使这样,过去一年,自然家还是尝试着推出了一些价格亲民的产品。比如在淘宝购物节上首次亮相的瓷胎竹编工艺“小小人”,工艺简单却小巧可爱,可以是摆件、可以做风铃也可当笔套,令人一见就心生喜悦。“工艺之美在年轻人心中埋下的种子会慢慢发芽长大。做竹工艺12年,我深深感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成长变化。比如一些‘80后’消费者告诉我,上学时就喜欢我们的工艺品,可是买不起;现在买了房,第一件事就想到买我们的产品。”谭雪娇说。

谭雪娇认为,要让瓷胎竹编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接下来不能只依靠淘宝,还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渠道。近几年,自然家与苏州博物馆、摩登上海时尚家具展、苏州诚品书店、广州旧物仓等优质品牌和平台开展了多方合作,向大众展示竹工艺的美好。但她也强烈感到,以设计师和匠人的身份在市场上生存非常艰难,也难以求得更高层次的合作与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尚需国家在税收、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我希望,与瓷胎竹编的缘分会是一辈子。”谭雪娇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