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思南县退伍军人王明礼——
昔日战斗英雄 今朝扶贫模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左图 万家山茶园一角。
左下 王明礼(右)与村民一起劳动。
右下 王明礼在茶园查看茶叶长势。
(资料图片)

初秋时节,乌江河畔的贵州思南县晨曦生态茶园碧波万顷,茶香袭人。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正在茶垄间忙活着。

他叫王明礼,是一位左腿装着沉重义肢的伤残退伍军人。上世纪80年代复员后的王明礼,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向贫困发起冲锋,成为“新战场”上的英雄。

血染沙场,

铁胆英雄意志坚

1964年,王明礼出生在思南县原城关区红旗大队的一个农民家庭,1981年10月份他应征入伍,在部队逐渐成长为原昆明军区某部九连一班(尖刀班)班长。

1984年4月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当时只有20岁的王明礼连写6份请战书,请求部队把最艰苦的战斗任务交给他所带领的尖刀班。领受战斗任务后,王明礼视死如归、带头冲锋陷阵,不幸被敌军弹片击伤右腿,炸掉左腿。从血泊中醒来的王明礼没有退缩,拖着伤残的躯体继续战斗,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作战任务,营救出受伤战友。战斗结束后,王明礼荣立三等功,被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1985年11月份,服从部队建设的需要,王明礼脱下军装,怀揣四级残疾军人证返回故乡。

王明礼退伍后的第一个岗位是思南县总工会收发员。当时还没有传真电话,上级通知、单位发文全靠人工传送。王明礼每天一上班,就要背着邮件口袋,在几十个单位之间往来送件。

思南县城位于山坡上,爬坡过坎是常态。为了完成任务,王明礼艰难地行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送完东家送西家,一天下来,左小腿安装的义肢处被磨得血肉模糊。但他始终没叫过苦,没喊过累。

有一次,母亲看到王明礼上床睡觉脱下义肢的那一刻,眼泪止不住流下来,说要到单位找领导评理。王明礼一把抱住母亲:“娘,咱是军人,提那么多要求干啥?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了!”

正是凭着这种干劲,王明礼在收发员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收发信件10万多份,没出现过一次差错。

扎根农村,

遇到困难冲在前

随着通讯条件的改善,收发员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功能。2000年,已近不惑之年的王明礼主动请缨,申请下乡驻村,“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下乡后,王明礼每到一个村,都会与村干部一道组织村民修路、修小水池,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果林、生态畜牧产业,得到了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2008年3月初,乌江思林水电站蓄水发电,但库区内仍有部分移民没有搬迁,王明礼再向领导申请,去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三道水乡柏杨村柏杨组是距离乡政府最远的村寨,从寨子到最近的乡村公路要走四五公里山路。寨子里有6户人家认为政府给的搬迁补助款太少,始终不愿搬迁。村民杨春茂甚至扬言:“要想让我搬出去,除非把我拖走。”

了解情况后,王明礼打起背包住进了寨子,并主动找杨春茂当联系人。

见杨春茂上山干活,王明礼也扛着锄头跟着上山,一面帮他干农活,一面做他的思想工作。义肢磨坏了,王明礼悄悄用铝丝将义肢捆紧,继续行走;残端伤口处磨破发炎了,王明礼悄悄抹点消炎止痛药。在柏杨组的20多个日夜里,6户人家没人知道王明礼是残疾人。

一天下午,王明礼冒着大雨去杨春茂家,在路上遇到杨春茂正牵着耕牛回家,两人结伴而行。路过一座简易木桥时,木桥突然断裂,耕牛掉进河里,王明礼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湍急的河流中,追赶被冲走的耕牛。

事后,杨春茂深感惭愧,紧紧握住王明礼的手:“啥也不说了,我明天就带着大家搬家!”

2010年3月份,王明礼被选派到孙家坝镇石门坎村开展帮扶工作。当时全村一半的村民小组散落在山里,不通路、不通水,年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

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题,王明礼挨家挨户敲门,发动村民自力更生挖水池。“修不完水池不下山。”他在乡亲们面前拍着胸脯立下承诺。

40个日夜,王明礼吃住在山上,和群众一道挖土方、搬石头。高强度的劳动使他的残腿伤口破了皮、发了炎,他也只是悄悄吃上两片止疼药。就这样,一共50多个小水池如期完工,2公里长的通村公路也随后建成,为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打下了基础。

因驻村工作突出,王明礼在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铜仁市“百佳驻村干部”。面对荣誉他说:“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就应该永远听党指挥,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去锤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吃苦在前。”

决战贫困,

带领乡亲立新功

担任村帮扶干部期间,王明礼发现农村的一些退伍军人因为没有一技之长,退伍后的生活并不好过。

看到战友和乡亲们忍受着贫困的折磨,王明礼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何帮他们找到一条致富路呢?几经调研思考,王明礼最终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晏茶产地——万家山。

万家山地处武陵山脉与大娄山山脉之间,乱石嶙峋,荆棘丛生,在当地人眼中,是一座“三不通”的“死山”。

如何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刨出茶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但王明礼深信,思南的茶叶历史悠久,历史上能产出好茶,今天也一定可以。

2005年,王明礼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向亲朋好友借了60多万元,拖着残疾的双腿,带领退伍战友们打响了“征服”万家山的第一炮。

为了争分夺秒,王明礼在山上搭帐篷住,领着村民没日没夜地辟荒山、开新路、种茶苗,平均每天劳动10多个小时。手磨出了血泡,贴上创可贴;伤腿发炎了,趁夜晚休息到就近的卫生院打吊针。

凭借勤劳的双手,王明礼带领乡亲们硬是把1000多亩荒山变成了绿色茶园。

2008年,思南县开始启动实施生态茶产业发展战略。王明礼随即辞去稳定的工作,联合部分退伍战友,成立了晨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以租赁土地、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将万家山的茶园拓展到了近4000亩。

茶园建好后,王明礼和村民们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悦,灾难突然袭来。刚种上的茶苗,连续两年遭遇大雪灾害和凝冻天气,损失近四成。但王明礼并没有气馁,继续带领乡亲们补栽茶苗。

“不干不行!带领乡亲们创业,我绝不能半路当逃兵!”说起当年的情形,王明礼颇有些激动。

如今,在王明礼和乡亲们的呵护下,万家山茶园已辐射6个贫困村,使当地年人均收入从800元提升到近万元。

“过去,我们在部队里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宁,不惜流血流汗;今天,我们离开部队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需要继续弘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带领乡亲们与贫困决战,再现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军人价值。”王明礼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