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个“80后”。小时候,“知识就是力量”如雷贯耳,对知识充满了热爱渴望。那时候,要获取知识,只有课堂上听老师讲,再勤奋一点,就是多读课外书。从小人书到大部头,杂书看多了,知识当然“涨”了不少。忽然到了而立之年,技术变迁迅猛神奇,从听觉汲取知识,变得越来越普及。
比如,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服务类平台的诞生,解放了眼睛和双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音频课,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上午10分钟,下午15分钟,有料、有趣又有味儿的知识就装进大脑了。同样一门《金融学》,按照给大学生授课的办法,学术性强,未免枯燥难懂,劳力费时;在互联网上听课,逻辑线条简洁优美,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短时间内可以掌握要点,有故事有原理,妙趣横生,难怪听者如云。笔者认识一位农民工朋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订阅了《西方哲学史》《中国史纲50讲》《社会学专题50讲》等多门课程,每日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只听一个多小时,坚持半年下来,获益匪浅,进步很快,精神境界大幅度升华,生活也有了目标,连干活都更有劲头了。
自然,这也对主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录课需要简练,要有生动的故事,善于深入浅出,用接地气的语言,把理论知识讲明白,当然也要研究消费者的水平和心理,激发各层次听众的兴趣,形成传播效应。得到一位工作人员曾对笔者说,每位主讲人都须按照得到制定的传播思想规划课程内容,保证收听率是第一要务。经过几年摸索,这些知识服务平台已经找到了提高听众数量的“秘笈”,各有千秋,但都不离“内容为王”这条宗旨。说白了,这和网剧电视剧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的原理区别不大。
笔者曾听过一门《西方艺术课》,里面讲到希腊化时期三种柱子的建筑风格:多利安、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是这样说的:“多利安风格最为简单也最早出现,就是中间一根光秃秃的柱子,上下各顶一个方形垫子;爱奥尼亚风格,是在多利安柱子基础上,方形垫子附近加几个类似花卷一样的涡卷;科林斯风格更复杂一些,在爱奥尼亚柱子的‘花卷’上,再加一些叶子。”对希腊化时期建筑再陌生的人,听到这样的讲述,也能想象出那几种柱子长什么样了。知识,要“听”得新鲜、明白。
市场化也有负面效应。正如书籍有高下优劣,“听”来的知识也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比如,有些特别受欢迎的商业类课程,实际上内容空洞,只是抓住人们想赚钱的心理,胡拼乱凑,读者获益很少;有些大肆宣传的“心灵鸡汤”类课程,内容东抄西挪,逻辑混乱,语言枯干,如喝苦水,更谈不上甘露之美。溯源究根,企业基因使然,监管一方也有责任。知识服务类平台均由私人创业而成,策划水平参差不齐,课程遴选自然好坏参半。
此外,用耳朵学习的知识也有限。普及、入门尚可,再高深一些,就要借助书本,尤其是自然科学。传播者们显然也意识到了,开始在音频后面附上文稿,配合公式图表数据。听看结合,可成正果。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彼岸,是人生智慧。获取了人生智慧,知识才能产生效应。好作品如名著经典,若静心研读,反复聆听,潜移默化,品性境界终将升华;好课程如名家精讲,用耳朵不断“充电”,深耕细作,将所得用于工作生活,乐在其中。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