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秀教师代表畅谈改革开放40年教育发展变化——
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软硬件水平不断提高

本报北京9月5日讯 记者佘颖报道:国务院新闻办今日举行记者见面会,邀请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吕杰,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老师支月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薛法根,畅谈改革开放40年教育的发展变化。

陶文铨教授是交大西迁后第一届到西安报到的学生,1966年毕业后一直留在西安交大工作。他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变化是建立和健全了学位制度。“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前没有学位制度,所以招收应届生不授学位。”陶文铨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1984年国务院批准首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大等22所院校建立研究生院,加强对硕士、博士培养的指导,应届生的招生数量也大幅增长。大量培养高质量研究生,对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位焊接技术达到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女中豪“接”,吕杰感受到的则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职业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吕杰说,“比如我们学校焊接专业,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资金扶持下,焊接设备从原来仅有10台发展到现在已有400多台,还配备了3台焊接机器人,实现了智能化焊接。”而且,吕杰所在的学校有中职和高职,前几年中职对省内农村的学生不收学费,但来自城市的学生需要交学费。从去年开始,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都不用交学费了。这些变化,让职业教育领域的老师们信心满满,更能专心地培养技术人才。

支月英几十年扎根大山深处支教,已从“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她感受最深的是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以前是泥巴房,现在有了全封闭的校园,还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支月英说,“以前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任教,这几年随着乡村学校条件的改善、乡村教师待遇的提高,要求去乡村支教的老师一年比一年多了”。

陈立群以前在杭州城区的学校担任校长,如今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贫困地区学校担任校长。“目前,城乡学校的教育资源都有了巨大进步,硬件设施等各个方面非常好,教师待遇也有了很大提升。”陈立群说,“乡村教师补助高的地区,一个月老师能多拿2000多元,城镇学校去挖人都挖不动了。”

不过,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依然很大。“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差距逐年缩小,现在差距最大的是教师。”薛法根认为,想把好老师留在农村,要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我是1998年当上的盛泽实验小学第一名特级教师,现在,这个乡村学校已共有5名江苏省特级教师。老师在这里和在大城市的学校一样,有广阔的发展平台,这样他们就能留得下来,也能成长为好教师。”薛法根建议,还要给老师更多关心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让他们安心留下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