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城市发展仍处“初级版本”,业内人士建言对未来应多做预判
告别各自为战 多些“智慧”整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喻 剑
安装在南宁市一处建设工地的扬尘在线监测系统。近年来,广西南宁利用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建立扬尘治理视频综合管理系统,接入交警、交通、环保、城管等职能部门,全力呵护“南宁蓝”。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智慧城市是集产业、技术、模式、资本于一体的开放复杂的系统,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步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分散在各领域各行业的智慧元素比较“碎片化”,完整的政府治理和社会化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认为,需要有一个中枢系统将这些智慧元素整合统筹,并全局优化

今天的城市,正在疾步向前拥抱智慧时代。在日前举办的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与第26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工程管理(智慧城市)论坛上,专家与企业代表齐聚深圳,把脉城市治理,共话城市之智。与会专家认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更好地破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推动数字化转型

我国是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政策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和资金的大量投入,智慧城市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分析,今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7.9万亿元,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3.38%,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元。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曾担任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的黄奇帆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4个阶段循序渐进——首先让城市各种各样的物能够说话;其次让物与物之间能够对话;再次让物与人能够交流;最后让城市会思考。这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有4个版本:“1.0版”是“数字化”,这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让物能够“自我说明”;“2.0版”是“网络化”,通过网络将数字化城市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互,物和物之间能够对话;“3.0版”是“智能化”,在网络传输基础上实现智能反应与调控,比如智能设备、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4.0版”是“智慧化”,借助万物互联,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化运行。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说:“到现在为止,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1.0版’或‘2.0版’,在进行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智能化向哪里走,智慧化又该怎么做,对智慧城市的发展轨迹有一个预判。”

以城市为基础推动全面数字化转型,仍然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着力点。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提出,要通过建设“数字孪生城市”,迅速摸清城市“家底”,精确到一花一木、一路一桥,把握城市运行脉搏,并以更少成本、更快速度推动创新技术支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落地。“‘数字孪生城市’可以理解为实体城市在虚拟空间的映射状态,它支撑并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服务,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刘松说。

抢滩布局系统平台

在深圳,华为公司与交警部门合作,推出人工智能交通信号灯实时控制策略——从“车看灯,读秒数通行”转变为“灯看车,读车数放行”,将道路平均车速提升15%。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说,“将智慧城市作为重要的战略投入方向,华为不仅在行业和技术层面攻关,还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杨萍介绍,正如人类的智慧是源自神经系统对信息的采集、思考、反馈一样,智慧城市也需要“神经系统”,从前端感知、数据传输、大脑决策到肢体行动的完整神经网络来实现闭环——通过物联网和城市通信网构建“周围神经系统”,实现城市全场景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通过大数据中心与城市智能运营中心构建“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基于城市全场景数据的城市运行、应急联动和决策支持。

另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企业——中国平安,正依托“智慧城市云”平台,将创新科技应用到政务、财政、民政、安防、交通、教育、医疗、口岸等高价值智慧城市板块,并将这个“1+N”平台体系推广至全国100多个城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安的优势,一是全面,能提供完整的智慧城市一体化云平台解决方案;二是抓住了最核心领域——财政和医疗。”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说。

类似互联网企业“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并称“BAT”,智慧城市业界也开始流传“PATH”的新提法:“PATH”分别指中国平安、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中国平安是智慧城市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阿里巴巴有“商业支付”服务的优势;腾讯让微信连接一切,成为智慧城市场景应用的连接工具;华为则通过基础技术和硬件优势发力。

整合统筹智慧元素

“智慧城市是集产业、技术、模式、资本于一体的开放复杂的系统,它包含所有的技术、IT厂商、组织机构和不同行业企业。”浪潮集团执行总裁陈东风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摆脱30年来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模式,拔掉各自为战、自成体系的‘信息烟囱’,通过市场化运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整合城市资源,面向公众、企业、政府提供综合化、集约化、智能化的管理服务,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全球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很多,但成型的不多,主要是因为分散在各领域各行业的智慧元素比较‘碎片化’,完整的政府治理和社会化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有一个中枢系统将这些智慧元素整合统筹,并全局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举了城市交通的例子:安装单点智能摄像头、智能红绿灯的“单点优化”很容易遇到“效能瓶颈”,因为拥堵路口、治安事件会动态转移到附近路段,老问题转移到别处产生了新问题,本质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市民的全局出行效率也没有得到整体提升。从长远看,大规模全局交通优化才是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小组负责人庄少勤表示,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在运行体系上呈现六维驱动:数字驱动、生态驱动、网络驱动、社区驱动、流动驱动和用户驱动。“数字化模糊了生产和消费、公共产品和商业产品的界限,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民众都是空间生产和消费的不同用户,政府应更好地发挥公共平台的作用,激发用户的群体智慧,使规划过程成为用户共建共治共担共享的社会建设过程。”

北京思源政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亮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他说,可以用两个指标衡量智慧城市这个系统的效能。“一是市民幸福指数有没有提高,因为城市是为市民服务的;二是管理者能不能科学管理、智慧决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