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肩负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智库的核心功能有二:一是以其科学性、全面性、前瞻性研究,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即“咨政”;二是将研究成果以专业、理性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塑造并引导大众认知,即“启民”。
智库研究的落脚点应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智库作为一个平台必须能够有效整合社会中广泛、专业的智力资源,形成优质高效的知识生产体系,才能汇智成库,生产出高水平成果。
智力资源在社会中通常处于分散、游离的状态,且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可谓纷繁复杂。智库要想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就必须在汇智模式上打破传统的诸如线下研讨会、研究课题单向发包等方式,以创新性思维突破地域、界别、行业等限制,运用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手段,将“大外围”研究团队进行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各方智力资源。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当构建“三位一体”知识生产模式。“三位”是指三方面主体:多元广泛的智力主体集、完备有效的规则体系和专业高效的运营团队。三者密不可分、有机融合、协同运作,形成“一体”的知识生产体系,为智库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研判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首先,多元广泛的智力主体,是“三位一体”知识生产模式的基础,这构成了智库知识生产体系的“硬条件”。
智库要根据自身的研究定位和研究领域,储备一支知识领域相近、来自不同界别、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大外围”团队。该团队成员应当对现实问题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以及较为深刻的观察分析能力。这其中,智力主体集的广泛性和异质性十分重要,因为智库研究的现实性要求需要参与研究的主体来自各行各业,从不同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探寻不同解决方案。因此,应当尽量避免智库汇聚的全部是来自高校或研究机构学者的情况,而应多吸引来自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机构的专家。此外,还应注意保持该群体的开放性,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群体组织进行动态化维护和服务,用各种方式保证他们对智库研究的认可度,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智库组织对各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其次,完备有效的规则体系,是“三位一体”知识生产模式的保障,是智库知识生产体系的“软环境”。
规则的目标是引导智力群体积极参与智库的知识生产,提供高水平的知识供给,帮助智库生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规则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应注重完备性,即应制定从智力主体吸引、推荐、甄选,到鼓励智力主体以各种方式参与智库知识生产,再到对其产出结果进行充分激励等方方面面的规则,形成体系化制度。特别要注意奖惩结合,这一点有些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形成制度执行闭环,对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并持续优化,不断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长期来看,智库还要考虑文化建设,以各种制度化方式和活动的形式推进文化建设,在研究主体之间形成积极向上、热情参与、理性研究的良好氛围。
再次,专业高效的运营团队,是“三位一体”知识生产模式的支撑,是智库知识生产体系的“执行力”。
作为“硬件”的智力主体集是分散游离的,需要一条连接纽带;作为“软件”的制度体系需要加强落实执行,而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运营力进行支撑,以保证各个措施、环节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运营团队应当年富力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个岗位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不仅传统的岗位如品牌传播、公共关系、编审校对等需要相关专业人才,新兴领域如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社区运营、通证经济等在智库平台也有很大运用空间,这些岗位更加需要专业化运营。此外,运营团队的搭建必须突破体制内的行政管理思维,要做到重运营轻行政,以市场化方式来运行。比如,待遇方面要与市场接轨,并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建立与智库长期发展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梯度岗位,以激发每个运营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上述三个方面主体有机融合、协同合作,共同构成了新型智库“三位一体”知识生产体系。
此外,在如今互联网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智库应将运营方式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兴形式相结合,使三个主体之间有效协同,发挥该模式的最大化价值,以软硬件相融合的方式,真正实现新型智库“柔性知识生产”,从而让新型智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