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8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商业化开采
“燃爆”了!可燃冰产业化加速
本报记者 黄晓芳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近日表示,我国将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统筹开展资源勘查、试采攻关、环境保护、平台建设及产业政策制定等。

李金发说,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公认的最有可能接替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新型绿色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清洁环保、分布区域广、资源规模大、生成环境特殊等特点,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人们通常所说的天然气水合物就是可燃冰,它既含水又呈固体,看起来像冰,很容易被点燃。去年,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海域可燃冰试采获连续稳定气流的国家,并实现海域连续稳定产气60天,累计产气量超30万立方米,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这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对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业内人士称,试采成功为推动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可燃冰能量密度非常高,在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10倍,1立方米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164立方米天然气。

据了解,我国已分别在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冻土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在中低纬度地区唯一拥有海底和陆上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可燃冰开采难度很大。可燃冰靠低温高压封存,如温度升高,水合物中的甲烷可能溢出;或者如冰块消融、压力回升,一旦控制不当,可能造成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为此,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可燃冰试采成功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李金发表示,我国在试采中建立了大气、水体、海底和井下四位一体的环境监测,实现了全过程实时监测和有效控制,并在试采后实施了环境效应评价。结果表明,试采甲烷无泄漏,大气、水体无污染,海底和井下未发生地质灾害,初步证实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发可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邱海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通过重点地区普查,已经圈定11个有利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经过钻探验证圈定了两个千亿方级矿藏。

邱海峻表示,我国今后将围绕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目标,争取试采成果最大化。同时,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力度,开展重点目标区详查,提供2个至4个大型资源基地,为推进产业化奠定资源基础。基于中国可燃冰调查研究和技术储备现状,预计我国在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可燃冰商业化开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