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孕育着商机,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小区门口设置了一个漂亮的玻璃壳子的大冰箱,有点儿像自动售货机,但里面放置的是新鲜的有机蔬菜、禽蛋,还有饮料。冰箱上打动人心的推广口号是“现买 现做”“吃少一点 吃好一点”。现在很多城市取消早市后,感觉要随买随做、吃到新鲜的蔬菜比过去难了。总是得开车到超市去采购足够吃十天半月的食品,再新鲜的蔬菜放上几天也不新鲜了。而这个家门口冰箱货品每周一、三、五、日换货以保证新鲜。但这些货品的价格也不菲,超市里2.5元能买到的豆腐要12元一块。这么贵,会有人买吗?家门口的冰箱这种商业模式能维持下去吗?
某日天气炎热,想用豆腐做菜,但下班后实在不想再跑到离家有一段路程的超市或菜店去。出于好奇,笔者花12元买了一块豆腐,拿回家品尝了一下,确实味道不错。当然如果不是要测试,笔者时间宽裕还是要去超市买的。但笔者相信,如果有人回家已经精疲力尽不想再折腾外出购物,又想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还想自己动手做,这个冰箱还是能满足一些需求的。对应人群肯定是具有一定生活品质要求、比较忙碌且收入较高对价格不太敏感的。
中国人见面已经不再总是习惯说:“吃了吗?”而是常问:“在忙啥?”有一种现象是越是有消费能力的越缺少消费时间。“忙”孕育着商机,里面大有文章可做。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买时间,买体验,买品质。举例来说,现在家庭标配早已不是传统电器,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和一些智能小家电越来越成为衡量生活品质的配置。
我们已经进入了消费升级的时代,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层出不穷。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商品消费增长基本稳定,而服务消费需求非常旺盛,但供给严重不足。就拿小区服务需求来说,随着清理整顿市容市貌、规范市场秩序,一方面城市街道、小区周边比过去更整洁更规范了;但另一方面,城市里的不少小区尤其是新建小区光秃秃的,正在成为一个个服务业的孤岛。缺少家常菜餐馆,便利店网点不足,有的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超市购买居家生活消费用品。一放暑假,孩子托管、吃饭就成了上班父母的心腹大患。还有高龄独居老人如果自己做不了饭小区又没有类似食堂和流动餐车的餐饮服务更是麻烦。教育、养老、医疗、文化、体育……这些消费领域有不少是想花钱也买不到的服务盲点。
但是,现在老百姓消费升级还有不少障碍。很多买不到的商品和服务之所以供给不足,是因为有种种限制。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消除障碍,鼓励创新。
在城市小区设立“家门口的冰箱”,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是否足够支撑这个商业创新走下去,还需要拭目以待。但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类似的商业模式创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