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风为啥“扎堆”而来
未来南海及西太平洋还将有台风生成,各地仍需加强防台意识和准备

本报记者 郭静原

近来,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颇为热闹,今年第15号台风“丽琵”和第17号台风“赫克托”刚刚停止编号,第18号台风“温比亚”便接踵而来。8月14日,还一度出现了第14号台风、第15号台风、第16号台风和第17号台风4个台风共舞的局面。

“多台共舞”是常态吗?历史上(1949年至2018年8月15日),“两台共存”的情况比较常见,“三台共舞”的情况也比较多,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100次左右三个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平均每年出现1.5次;但“四台共舞”的情况较少,约有十几次;“五台共舞”的情况则较为罕见,发生过3次,分别出现在1960年8月份、1967年7月份和9月份,其中以1960年的“五旋共生”最为罕见。

仅从2015年至2018年8月15日,三个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就出现了5次,四个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出现了2次。为什么台风喜欢“扎堆”?

专家表示,对于台风生成来说,如果一个热带扰动周边存在其他扰动,就可能会相互影响,或消散或聚合为一。如果海域足够广阔,扰动间距离很远,便可独立发展,出现双台风甚至多台风现象。当赤道复合带比较活跃时,广阔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多处暖海域的大气环流以及海洋条件适合台风发展,因而生成多个台风的可能性增大。

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海面广阔,高海温的面积也比较大,为台风“扎堆”生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有研究表明,台风活动确实具有群发性,尤其是台风盛期的7月份至9月份。当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具备适当的大气海洋环境场,并且具有比较有利的动力条件时,台风容易成群结队组团而来。这种现象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算是比较正常的现象,经常会出现“三台共舞”甚至“四台共舞”,但在海域相对较小的大西洋海域,多台共舞出现的几率要少很多。

“多台共舞”还易生成“藤原效应”,指当两个台风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影响。通常情况,双台风会沿着台风中心连线中点逆时针旋转。气象学家发现双台风效应千变万化,大致有这样一些情况:一个台风完全支配另一个的移动方向;两个台风互相排斥;一个台风跟随另一个台风移动;一个台风吞并另一个。受“藤原效应”影响,两个台风处于一种“弱肉强食”的关系——势力较弱的台风,移动速度变慢,路径容易发生变化;势力较强的台风,移动速度可能加快。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高拴柱表示,“多台共舞”的现象虽不少见,但会增加台风预报的不确定性和预防难度。未来,南海及西太平洋还将有台风生成,进入台风高发期,各地仍需加强防台意识和准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