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8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另一种方式讲述历史
□ 柳 洁 商 瑞

传统节日与时尚融合,应当珍视传统节日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古为今用

8月17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国各地民众在文化习俗中,融入现代元素,让传统焕发时尚韵味,“七夕”经济也随之兴起。

2006年,七夕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期让更多年轻人理解七夕的文化内涵。十几年来,伴随着保护和传承力度的加大,七夕节的传统意蕴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和挖掘延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据史料记载,七夕节源于汉代,有着2000多年历史,是一个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这一天,中国民间有乞巧、晒书、拜月、拜魁星、吃巧果等趣味习俗。

8月15日,第六届北京七夕文化节在通州开幕。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包括相亲大会、经典爱情电影展映、优秀家风故事展示、七夕民俗艺术展、七夕文化讲堂等板块文化活动。活动以不同的主题,展示七夕传统文化内涵,展现运河文化特质和城市副中心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非常高兴能看到如此精彩的民俗表演,从节目中我能看到千百年来中国女性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进行的乞巧活动,我感觉很有意思。”参加“北京七夕文化节”的英国人哈维·理查森说。

在湖北,一场由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除了对七夕历史追根溯源地讲解介绍,还通过穿针乞巧、制作盘扣和发簪等寓教于乐的活动,帮助参与者体验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意。

记者在现场看到,对于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女红,大家操作起来略显吃力,但那股认真劲却令人感动,在一针一线中寄托着对爱人的真挚情感。

参与活动的武汉市民胡佳告诉记者,“参加七夕主题活动学习到很多民俗知识,特别是盘扣,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受益匪浅。”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于孙夏表示,很多人知道牛郎织女,但对更深层的乞巧不是很了解,组织“乞巧”活动就是希望能把传统节日渗透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在浙江,今年的七夕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意味,全省各地将有众多和七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同步进行。据介绍,该省共有14个与七夕节相关的非遗保护项目,为增强传统节日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浙江与七夕节相关的非遗项目集中展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场景,促进传统节日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弘扬。

天津市通过在社区中举办异彩纷呈的文化娱乐活动,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月14日,在河东区前进新里社区,开展了以“和睦夫妻 幸福家庭”为主题的七夕活动。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采用多种方式,分别诵读了《七夕》《鹊桥仙》等经典爱情诗篇。社区还邀请了外来务工人员申水利王芳夫妇,讲述了来天津创业十年中一起并肩打拼的生活往事,和在座居民分享了生活中的趣事。通过传诵经典、讲述往事,天津各个社区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传递给辖区居民,进一步增进同事间、家庭成员间、邻里间的感情,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植民心。

文化就是创造,文化只有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湖北郧西县的“郧西七夕”入列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该县深入挖掘、利用当地天河七夕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七夕文化生态产业链,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郧西县委书记张涛介绍说,以“郧西七夕”品牌牵引,各种文化产业企业在郧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七夕乞巧汉锦坊的工艺品美誉远扬,天河古榨香油供不应求,“织女牌”蚕丝被等产品畅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以天河七夕文化为内涵的“天河水乡·七夕画廊”,修复河道23.57公里,建设绿道45公里,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卷,一个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的乡村振兴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呼之欲出。

“七夕民俗文化是个大宝库,还需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展现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传统节日与时尚融合,应当珍视传统节日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古为今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家王娟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