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经济与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8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质量兴农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雪

“你们对高毒农药是如何管理的?”“对农产品的农残多久检测一次?发现了问题如何处理?”……7月3日至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组来到山东德州市和滨州市开展执法检查,检查组成员不断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发问,直言“民以食为天,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是天大的事,怎么管都不为过”。

农产品基地建设情况如何?怎样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安全监测制度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百姓关心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方方面面,是此次检查组聚焦的重点。检查组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加工企业和监督机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发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法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推动其解决,让百姓吃得更安全、更安心。

产出来的安全

走进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伏生园韭菜专业合作社,一块电子屏上滚动显示着最新的农残检测结果,引起了检查组的注意。合作社理事长伏永恒介绍,2011年合作社成立,到目前已辐射带动周边2个乡镇400多户农民种植韭菜1500多亩,合作社坚持五统一,即: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销售,统一培训。“对于农药、化肥什么时间使用,使用多少,合作社有统一的标准,并且记录在案。”伏永恒说,生产环节的标准化操作能够更好地把控质量安全。去年,合作社还配置了检测设备,方便每天开展农残自检。“我们的产品包装上有二维码,消费者扫描后就可以看到韭菜的检测报告,以及施用农药、化肥等情况。”

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程度的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渐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责任也得到了更好落实,农产品的生产关有了更严格的把控。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介绍,我国现已基本建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标准体系,农业农村部还支持开展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创建工作, “菜篮子”大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本实现按标生产。并且,大多数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建立了生产记录制度,一些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还逐步推进可追溯管理,把农产品生产记录电子化呈献给消费者。

投入品的质量安全和科学使用,一直以来备受百姓关注。在滨州邹平县长山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吴芹向检查组展示了养殖户存档的饲养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吴芹在畜牧兽医站工作了20年,她感觉,国家对投入品等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情况越来越好。

近些年,我国对投入品的安全使用下了很大功夫。农业部门通过“明白纸”“口袋书”等易学易懂方式,向农民宣传投入品的使用规范,从源头上减少非法添加、滥用乱用现象。在农药管理上,我国已禁用39种高毒农药,限定高毒农药只能在棉花等非食用作物上使用,对还在使用的高毒农药则实行定点经营,要求专柜销售,实名购买、购销台账、溯源管理。对于兽药,我国规定了31类药物禁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所有用途,还制定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收载了40种药物品种,以防止滥用违禁药品的行为。

管出来的安心

在德州禹城市,禹城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王倩倩向检查组演示了农业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她介绍,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获取每个地块的周边环境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农作物长势等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其中的农业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全程的监管和追溯。

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手是“产”出来的,一手是“管”出来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是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2017年6月份,国家追溯平台正式上线,并在山东、四川、广东三省开展试运行。

走进滨州市博兴县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综合理化检测室,检测员高婷正在对农业部门送来的抽检黄瓜样本做农残指标分析。检查组成员详细了解了抽样来源、检测频率以及发现的问题等情况。

建立对重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例行监测、专项监测和监督抽查的一整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管理手段。据广德福介绍,目前我国每季度例行监测一次,主要针对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约110种农产品,122种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参数开展监测,主要目的是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和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决策依据。专项监测每年度开展一次,对部分未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的产品和参数开展专项监测。专项监测是例行监测的补充和延伸,以确定下一年度的监管重点。对监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农业部门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5年来共查处各类问题17万余起,查处案件6.8万件,有效形成了执法监管的震慑力。

韭菜是深受百姓喜爱的当家蔬菜,同时也是容易出现农残超标等问题品种。这个难题恰恰成了山东省探索管理机制创新的突破口。据山东省副省长于国安介绍,全省不仅绘制了精准的韭菜地图,把种植面积半亩以上的韭菜地块全部纳入网格化动态监管,更重要的是,还全面推广了韭菜合格证、销售凭证双证制管理,防止问题韭菜流向餐桌。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于安玲表示,合格证把住准出环节,销售凭证把住准入环节,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逼机制,目的是建立全产业链条的监管模式,彻底切断问题农产品的流通。

检出来的问题

“通过执法检查,我们感到应该对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信心,只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会越来越好。”检查组成员表示。

事实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12年来,在各部门、各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已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今年一二季度,我国开展了两次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上半年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1%。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在执法检查中,有的部门工作人员反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定实施12年来,从未进行过修订,有些规定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一些新问题甚至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严重滞后,给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监管执法带来困难。

此外,监管体系不健全和监管能力不足问题也十分突出,越往基层这个问题越突出。滨州邹平县明集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办公室主任牛方鹏介绍,办公室只有6名工作人员,要负责镇上所有蔬菜基地的检测工作,每周都要下去抽样,工作强度较大。让他们感到最头疼的还是对村里散户种植情况的监管,“目前只能依靠村干部兼任的监管员,这个工作的难度很大,管不管得好和个人的责任心有很大关系”。明集镇的情况还算好的。据统计,我国约有四分之一的县尚未建立监管机构,一些监管机构还同时承担检测、执法任务,工作难以有效推进。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也谈到,对小规模农户的监管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我国要面对的现实,现在亟需研究出怎样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系列制度落实到小农户。

“从我省韭菜产品双证制管理专项监督抽检情况看,抽检来自外省的韭菜有208批次,涉及5个省份,其中检出了一些不合格样品。”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耕说,农产品全国范围流通的格局已经形成,但农产品合格证管理仅在部分省份试点,一些问题农产品还是会从外省流入。对此,他建议落实更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将农产品合格证作为准入准出衔接、建设追溯体系的主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生产经营主体、所有品种同步推广实施。同时,明确要求生产经营各环节主体均有义务出具和使用农产品合格证,通过明示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落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