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光了通过网络专门收购消费者商品评价的灰色产业链,引发社会关注。许多消费者在网购完成后,并未及时对商品作出评价,于是这些“闲置”的评价被不法分子低价收购,成了别有用心者牟利的工具。
在网购平台上,商品评价、商品销量等信息是消费者购物时的重要参考。真实可靠的用户评价,能减少人们购买商品时的搜寻成本,也能帮助诚信经营的商家建立良好口碑,让那些名不副实的商品原形毕露,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网购平台上的海量用户评价,商家和消费者都很看重。
然而,一方面暗藏商机,一方面又缺少监管,让一些别有用心者动起了歪脑筋。调查显示,一些导购返利平台通过“评价收购”,发布虚假评价信息,有的还发布带有其他商家信息的广告,把评价栏变为广告栏,声称在购买商品时,通过特定的返利平台获得了数十元优惠,但事实上这一减免并不存在,其目的仅在于恶意引流。
“评价收购”炮制的大量虚假消费信息,不仅容易让消费者上当受骗、权益受损,也折损了网购平台的公信力,让本想用品质说话的商家,在恶意竞争的裹挟下“失分”,被挤出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伤及了网络购物整体的行业生态。
面对“评价收购”衍生出来的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仅靠消费者自己擦亮眼睛已经远远不够,相应的监管也应及时跟上。电商平台应肩负起自身管理责任,通过技术手段的追踪,及时删除或屏蔽平台上的不当评价。更重要的是,要从法规制度层面建章立制,针对“评价收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出台明确的处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