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畅 通讯员 陶泓霖
10余年治污,四川攀枝花交出一份绿色答卷——空气质量优良率由16%提升到100%;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综合治理裸露工矿迹地、破损山体、石漠化土地及植被恢复等超过1.66万公顷,新增、改建绿地超过2.45万公顷……昔日荒山秃岭的三线工矿城市变成了如今林茂花繁的“中国阳光花城”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四川攀枝花的空气质量曾一度为人诟病。如今,蓝天白云已成为攀枝花最常见的风景。“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让攀枝花展现出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阳光花城的新形象。
治气:深呼吸更畅快
攀枝花一度曾戴上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如何摘掉这顶“黑帽子”?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开始了不懈的努力和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切实行动。
“治气”攻坚战首先在影响空气质量的重点领域打响。
近年来,攀枝花以攀钢等大型企业为重点,采用第三方投资、建设、运营的BOO模式,对攀钢1号、2号、6号烧结机开展脱硫治理,综合脱硫率从以前的50%左右提高到95%以上;对钢城集团米易白马球团有限公司等70家重点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同时,攀枝花制定出台了《攀枝花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重点行业烟粉尘治理实施方案》《建成区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实施方案》等,推进西区区域污染综合整治、大宗物料运输方式转变、黄标车和燃煤锅炉淘汰、大气污染源深度治理、扬尘污染整治等工作,全面启动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线建设与检测工作等。
治水:一江碧水穿城过
浑浊、泛黄,曾经是攀枝花市民对金沙江的印象。如今,金沙江变得清澈,重现一江碧水穿城过的景象。
近年来,攀枝花印发并实施《攀枝花市水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水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实施金沙江城区段沿江污染整治和景观打造工程,开展纳拉河、马家田沟、摩梭河、仁和沟、安宁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对在水处理系统上不达标不合理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和挂牌督办,并加强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监管、监测力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实现工业企业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开展国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等监测工作,确保水质达标;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监督管理,推进替代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的建设工作。
目前,攀枝花已全面实行河长制,三级河长制体系构建完成,全市环境质量状况保持良好,地表水国、省控断面达标率为100%,金沙江和雅砻江攀枝花段水质均为优。
治土:高山峡谷披绿装
攀枝花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全国重要的土壤保持区,肩负着为长江提供生态屏障的责任。
如何强化长江上游水土涵养,促进生态资源保护?
攀枝花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以全国首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为契机,以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采取“背土上山、掘井取水、太阳能提灌”等措施,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加强裸露工矿迹地、破损山体等“硬骨头”生态植被恢复,开展工矿废弃地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
2013年以来,攀枝花市综合治理迹地、破损山体、石漠化土地及植被恢复等超过1.66万公顷,建成3个国家级绿色矿山,新增、改建绿地超过2.45万公顷,形成了“金家村模式”“席草坪模式”“西佛山模式”等特色防治模式。
昔日荒山秃岭的三线工矿城市已变成了如今林茂花繁的“中国阳光花城”。攀枝花在铁腕治污的过程中,还实现了产业升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攀枝花用实践证明,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定要打破“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的被动发展局面;一定要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和谐发展。
从环境保护破题,攀枝花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攀枝花初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年轻人养身、中年人养心、老年人养老”的康养基地,“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城市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2012年至2017年,攀枝花市每年接待游客数量从852.57万人次增加至2317.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66.85亿元增加至279.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