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生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定西车道岭林场40年不懈播绿
陇中旱塬变了样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曹应森
车道岭林场所在的官兴岔流域满目苍翠,一望无际。 刘 瑾摄
车道岭林场育苗基地一角。 (资料图片)

车道岭林场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惟一的国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过林场职工40多年的不懈努力,昔日的荒山如今满目苍翠,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它是定西乃至甘肃省干旱少雨同等条件地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面旗帜,见证了陇中旱塬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

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城北40公里处巉口镇境内的车道岭林场,昔日尽是光秃秃的荒山,如今森林覆盖率已达80%以上。

一年栽树6000株

75岁高龄的车道岭林场老员工王宗刚是甘肃省榆中县甘草店乡车道岭村人,他的家距离车道岭林场只有一公里路程。已经退休27年的他,疾病缠身、出行困难,可仍像把“魂”丢在了车道岭林场一样,时不时地要去看看这个奋斗了半辈子的“家”。“习惯了,来这里看看树,摸摸草,看看蓝天,听听鸟叫,心里舒服,感到是一种安慰。”

在老人家里写字台玻璃板下有一张黑白集体照片,尽管已经老旧得有些泛黄,可他还是小心翼翼地珍藏着,每天都要用手摸摸这些老照片。“这是我们一起进场子时的老同事、老战友,我们一起平整地块,一起育苗、植树、种草、护林,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窑洞里避雨,一个草棚里休息……”每当有人来访,老人就指着老照片,滔滔不绝地讲述昔日他们一起植树造林的故事。

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安排,1959年10月,车道岭林场组建,17岁的王宗刚便和刘兆海、麻润珍、刘效愧、刘汉英5人成为车道岭林场的第一批建设者。

没有场房,就借住在半山坡农户废弃的土坯房里,土炕上不要说被褥,连一张草席也没有,几个人盖着一床被子。遇上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几个人换着用洗脸盆接水挡雨……

当时最困难的当属育苗和植树了。育苗没有树种,怎么办?他们就采取为当地老乡义务修剪树木的办法,把剪掉的树枝拿回来扦插育苗。“一缺钱,二缺技术,全凭自力更生,全凭老经验、土办法。大家只有一个念想,就是把林场发展好,把苗木育好,把树栽活栽好。”

在儿子王富军的记忆里,父亲王宗刚爱场爱树胜过爱家爱孩子。在距离家10公里远的朱家店绿化基地上挖反坡台、植树造林时,王宗刚干在那里、吃住在那里,难得在家里和妻子儿女一起吃个团圆饭。王富军最深刻的印象是,父亲一出门十天半个月不回家,偶然回一次家还是晚上家里已点上油灯的时候,一回家便倒头睡觉,天麻麻亮又出发了。

一个人,一顶草帽,一套黄军装,一把铁锹,一年栽树6000株。从进场至退休,王宗刚从帅小伙变成了耄耋老者,他花费30多年心血栽树15万株以上,至今成林树木达5万株以上。

就是因为有像王宗刚这样的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艰辛付出,才有了今天的青山苍翠、林草繁茂的好环境。如今,车道岭上的大小8座山梁、50多条沟湾、总面积13050亩的土地已全被茂盛的树木覆盖,杨树、杏树、榆树、山毛桃、柠条、油松、侧柏、核桃、文冠果等,长势喜人。

悉心管护一片片绿色

当王宗刚于1991年从植树造林的岗位上退休后,儿子王富军又接过父亲的铁锹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27年来,自行车换了3辆,摩托车换了2辆,一年光在林业工作的路上骑行就有1.5万多公里。他的同事高学功,也从老父亲高向贵手中接过造林绿化的接力棒,与他一起奋战在车道岭林场。24年间,他们精心育出高质量、高标准的苗木,目前,他们的苗木不光畅销定西各县,还供应附近的会宁、榆中等地。

“造林难、管护林更难”。王富军、高学功等林场人深知栽植绿色的不易,更知道管护绿色的艰辛。为了保证树木成活,他们守护在山上、吃住在山上,20多年来,像管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管护着一片片绿色,守护着车道岭的生态屏障。

复退军人刘莉1991年进入车道岭林场后,就把青春年华贡献给了这里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绿色。

2013年年底,40多岁的刘莉在林场夜间值班期间,因一氧化碳中毒而烫伤了右上肢,她克服两次植皮手术时的剧烈疼痛,克服手术前后及康复时生活的不便,仍坚强地奋斗在绿化工作第一线。

让森林资源创多重效益

“林场发展了,职工的造林技术更成熟,经验更丰富,再加上能吃苦,敢于担当作为,如今我们也能和一些企业、公司竞标造林工程了。”林场负责人陈正斌告诉记者,他们采取“走出去、抓项目、包工程、保吃饭、促和谐;留下来、抓管理、包生产、保资源、促发展”“两条腿”走路,让林场走出了困境,也成功探索出车道岭林场独特的发展路径,年承包造林工程植树造林均在千亩以上,有时多达两三千亩,甚至四五千亩。如今,通过承包工程和出售林场果园的果子及苗木,已经能贴补上20多名员工的工资差额,林场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

“我爱绿色,也爱车道岭这个奋战了28年的岗位”“我是车道岭人,要为车道岭干一辈子”“栽树26年,看着荒山变绿洲,一生无怨无悔”“这里就是我的家,我爱林场如爱家”……行走在茂盛的林场里,徜徉在山沟梁峁的绿色海洋里,王富军、尹祥、张军、杜富等这些脸上刻满风霜的车道岭林场员工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着对绿色、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我们植树播绿,为车道岭和安定区筑起了‘生态屏障’,也为陇中打造了旅游资源,我要有效利用好这些森林资源。”面对此山此景,陈正斌有了新想法,他准备与有志于旅游开发的人士进行密切合作,把丰富的森林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