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城活跃“洋雷锋”
本报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党波涛
华中师范大学“洋雷锋”志愿服务队。 郑明桥摄

7月4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该校“洋雷锋”志愿服务队成员钱勇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暑假他将与同校的另外9名志愿者去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暑期支教活动。

去年9月份,坦桑尼亚留学生钱勇来到武汉就读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数学专业。“我不仅要教中国学生英语,还想把我家乡的美食、美景和文化介绍给他们。”钱勇迫不及待地向记者透露他的“教学计划”。

“雷锋是一个很乐于帮助别人的人。”钱勇说,加入志愿服务队,自己被人称作“洋雷锋”,这让他十分开心。

华中师范大学“洋雷锋”志愿服务队是超级有爱的志愿者团队,由学校里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组成,致力于从事各类志愿活动。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却秉持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人生信条;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践行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代精神。

2010年,一次机缘巧合,华中师范大学尼日利亚籍硕士研究生阿达姆结识了武汉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春苗小学校长陈瑛,陈瑛邀请阿达姆来学校教孩子英语。第一次去春苗小学,阿达姆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一下车,便看见校长带着全校的老师学生在站牌边等候,“怕我找不着路”。

这一教就是5年。开始只是阿达姆一个人,后来跟他一起到春苗小学支教的留学生越来越多。阿达姆想组织一个团队,把一个人的力量变为一个集体的力量。

2012年“洋雷锋”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阿达姆任队长。如今,“洋雷锋”志愿服务队由最初来自50多个国家的50多位留学生成员,渐渐发展成为目前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一个常设志愿服务队,固定成员已上百名。

阿达姆回国后,来自刚果(金)的留学生帕特接过了他的“接力棒”,成为新一任“洋雷锋”志愿队队长。从刚果(金)来武汉5年多,帕特深刻地感受到武汉的改变。端午节期间,这名“洋雷锋”也没闲着,他和数十名志愿队员在武汉火车站服务旅客,帮着搬行李、指路、介绍候车点……

帕特与志愿者结缘,是2014年6月份前往盲人学校的一次志愿活动,他和盲人玩游戏,闭上眼睛上下楼梯,亲身体验盲人的世界,让他感受到了盲人朋友看不见光明的痛苦。一次偶然观看电影《雷锋》,更是让多帮助他人的想法在心中发了芽。

帕特最喜欢雷锋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的梦想是做雷锋,不只是中国的雷锋,还要做祖国的雷锋,甚至是世界的雷锋。”帕特说。

多年来,每逢假期,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尤其是春节,都是“洋雷锋”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忙着在火车站出口为旅客搬行李、介绍候车点,在各个地铁站帮乘客指路、买票,在孤儿院陪伴孩子们,在社区教室里为孩子们教授英语,将异国的爱心播撒在中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