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入夏季,为何大雨说来就来——
南北大暴雨,都是“副高”惹的祸
本报记者 郭静原
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市民在大雨中涉水骑行。 (新华社发)

近日,由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较早北抬,把副高外围的华北、东北一带搅得“满城风雨”;其他地区暴雨也没闲着,四川盆地及陕甘宁等地连日来的暴雨,拉开了7月份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序幕;进入台风活跃期的华南沿海多地降雨更是不消停。

可您知道吗?在夏季,不只是酷暑的持续,就连雨带的变化、台风的走向,都离不开这些天气的“幕后推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先来看此次华北地区遭遇的持续性强降雨天气——7月15日夜间开始,特别是北京、河北多个气象站记录下暴雨过程。

都说这是京冀今年以来最强降雨,究竟“强”在哪儿?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介绍,华北地区强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较长、阵性特征明显、局地雨强大、累计降水量大的特点。截至17日13时,河北全省总降水站数达4864个,平均降水量31毫米。保定、邢台市局地降水超过200毫米;截至18日06时,北京市453个气象观测站中约49%(221个)雨量超过100毫米,16个观测站雨量超过200毫米。其中,密云有3个观测站雨量超过300毫米。

暴雨为何来势汹汹?张芳华告诉记者,首先,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与西北地区东移的高空槽在华北平原一带形成强盛的低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其次,副热带高压相对稳定,受其阻挡,高空槽加强且移动速度缓慢,造成降雨的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第三,华北地区处于高温高湿的对流不稳定环境中,对流发展旺盛,因此降水效率高、短时雨强大。最后,北京地区三面环山,沿山地区地形的抬升对降雨也起到增强作用。

其实,由于今年副热带高压脊线相对以往较早北抬,北方地区受外围偏南暖湿气流影响,整层水汽充足,降雨动力和水汽条件较好,早已影响华北雨季的提前。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8年华北雨季于7月9日开始,较常年(7月18日)偏早9天。

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蔡芗宁介绍,随着季节转暖,夏季副高一般会先后出现3次明显的北抬阶段性变化特征,分别是6月中旬、7月中下旬和7月底至8月初,与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和华北雨季的开始逐一对应。

北抬偏早,意味着梅雨期(或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北抬偏晚则意味着雨季开始偏晚。像1998年长江出现流域性洪涝时,正是因为副热带高压过于“留恋”南方,迟迟未完成第二次北抬,导致梅雨期较常年异常偏长。最终,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维持了50余天,雨期长,雨量也异常偏多,降水量达到常年的2倍左右。

众所周知,夏季雨水充沛,全年降水量的70%至80%都发生在夏季,暴雨更是十分频繁。而产生暴雨需要一定的天气系统,根据1980年以来的气象数据显示,“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型”成了发生暴雨次数相对较多的“开关”。

副高威力之大,就连西南地区也未能幸免。6月中旬以来,四川盆地、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地降雨偏多,已遭遇4次强降雨过程,洪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近期四川盆地西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原因,与四川盆地东侧的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副高西侧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剧烈交汇,导致对流发展。同时,盆地东侧副热带高压的阻塞作用也使得强降雨带稳定维持在盆地西侧,造成该地区的持续强降雨。

进入7月份,别忘了还有副高南侧的广东、广西等地,这时季风辐合带活跃,登陆和影响我国的台风数量明显增加,也多分散性强降雨。

“在副高脊线南侧的东风带地区,常伴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也会产生大量降水。台风强度不强时,副高指引台风移动。”蔡芗宁举例道,比如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当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有可能在我国登陆;若副高示弱或断裂,台风则很可能一路北上。

蔡芗宁表示,副热带高压常年存在,本是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高压系统,但随着季节更迭,受到内部大气动力过程影响,以及青藏高原积雪、热带太平洋海温变化等外力因素的催化作用,副高强度和位置会发生不规律变化,造成不同地区的旱与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