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乡村振兴“谁来振兴?怎么振兴?振兴什么?”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地的振兴道路,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目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驻村干部
刘继升是一位农资和种子经销商,去年在土地流转中发现了商机,开始承包土地种植农产品。他的经营模式是按村承包、规模化经营,从种到收全部实现机械化。
在临邑县,像刘继升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多。“我们在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金融服务、农业保险等方面不断加强扶持,积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科技人才和社会各界下乡,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真正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临邑县县长马文国说。为此,该县出台了多项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专项扶持政策,实施了“四优先”政策,即优先保证涉农优惠扶持,优先申报安排涉农项目扶持,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优先享受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
与此同时,临邑县利用村“两委”换届配齐配强村支部班子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村精准帮扶的实施意见》,通过宣传发动、单位推荐、精准选派等程序,选派120名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实行乡镇考勤,编入管区,村里办公,聚焦基层党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任务,当好基层组织的党建指导员、经济发展特派员、脱贫攻坚战斗员及社会治理协调员。
合作社+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临邑县立足实际,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持股入社、到期分红”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努力实现群众集体双收益。
“现在俺把家里的地都托管给合作社统一管理,自己出去打工,一年能多收入好几万元呢。”林子镇苗甫庵村村民蒋吉元告诉记者。蒋吉元所说的合作社,是该县林子镇苗甫庵村党支部领办的华辉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入股土地1360亩,全部实现统一供种、耕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割、储存、销售的“八统一”模式,真正达到了全程机械化。目前,像华辉合作社这样由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已达到85个,入股土地3.5万亩。
走进临邑县林子镇东张村,宽阔整齐的池塘映入眼帘。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的臭水沟?这样的变化离不开东张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把闲置坑塘全部收回,承包给旱藕种植大户,实现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2.4万元。“这次改革,既改善了‘脏乱差’的环境,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调动了村民致富的积极性。”东张村村支书张丕俊深有感触地说。
推行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都需要明晰的产权关系。为此,该县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抓好清产核资、身份确认、股份量化工作,完成了36个试点村的清产核资工作,30个村已完成成员身份认定工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生态文明+扶贫脱贫
“一年的时间,村里大街小巷的路全修了,街道两侧的墙面也粉刷一新,还画上了五颜六色的墙画。”谈起变化,临邑县宿安乡邢仙龙村村民马传亮格外兴奋:“以前的邢仙龙村,全村98户中有12户是贫困户,环境脏乱差是出了名的,村集体更是一分钱也没有。现在贫困户脱贫了,集体收入增加了,环境也美了,我们一下从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临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关心和帮助,为帮助邢仙龙村脱贫摘帽,宿安乡有关部门结合该村村内街道较宽,闲散地较多的实际,在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的闲散地块上做文章。2016年清理出闲散地13.2亩,邀请县扶贫办、农林局、水产局、蔬菜局的专家及对接帮扶单位召开项目评审论证会,确定了以村内种植葡萄为主、村北种植大棚蔬菜为辅的产业模式。“在街道两侧建成葡萄园,前两年实施葡萄、红薯、大蒜间作种植,第3年葡萄进入盛果期后就全种葡萄。”宿安乡农办主任李义营介绍,“2016年、2017年两年红薯、大蒜、大豆收入近3万元,大棚承包费收入2.7万元,达到了脱贫标准。”
在脱贫的同时,邢仙龙村不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并利用挖出的土方新建了一处公园,种上了垂柳和樱桃。
“邢仙龙村的探索,让农村焕发了新生机,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破解了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的难题,为当地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临邑县委副书记杜朝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