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同里的乡愁
□ 李予阳
老舍故居。 李予阳摄

走出老舍故居,漫步在他所居住过的胡同里,我竟然起了乡愁,对于传统生活的乡愁

初夏,伴着浓荫中响亮的蛙鸣,去访问老舍故居。这里也是老舍纪念馆,是北京市人民政府1987年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老舍先生的家在一条胡同里——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10处,其中解放前9处,解放后1处。新中国成立后,他应周恩来总理之邀从美国回到北京后,就买了丰富胡同的这座四合院,直至辞世。老舍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长达16年。

这里闹中取静,离王府井商业街和著名的东安市场不远。灰色的院墙普普通通,从外面看不出这里曾生活过一位著名作家。走进门,迎面是一面影壁,上面是老舍的夫人胡絜青手书的“福”字。小院不大,很幽静,没有熙来攘往的游客。但是我心目中老舍的家似乎就应该是这样的,就像老舍的为人、老舍的作品,平实、朴素。

院中正房(北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西耳房是老舍自己选的卧室兼书房,这是全院中最静的地方。房间很朴素,除了墙上挂着的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字画,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书桌上有老舍生前用过的眼镜、钢笔、墨水瓶、烟灰缸、台灯、收音机和台历等。作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和北京市作协主席,老舍家里也没有什么显示辉煌履历的象征,只有展室里展陈着一部部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

老舍出身穷苦人家,父亲很早就去世,母亲并不识字,但性格隐忍坚强,是对老舍影响最大的人。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19岁时曾担任过今天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他在业余时间到西单的缸瓦市教堂学习英文,后来还到英国教授汉语。这些经历都融入他的作品。

老舍创作了《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塑造了骆驼祥子、祁老太爷等不朽的人物形象。他赢得了大家的衷心喜爱,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是对于文学,他永远保持着谦卑的态度。故居墙上,挂着老舍1938年加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的入会誓词,誓词朴实无华,真切动人——“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阳光明媚。院中的两棵柿子树是老舍和夫人一起种下的,老舍的夫人把这个小院子称为“丹柿小院”。柿子树长得十分茂盛,倾泻下一片绿荫。可以想见深秋柿子红时,老舍和夫人在树下静静欣赏那些美丽的小灯笼,该是怎样温馨的一幅画。

老舍先生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16年。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等24部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老舍是我喜爱和敬重的作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也写了一辈子北京。他爱北京,爱平民生活。他倾注感情写普通人,车夫、巡警、糊棚匠……他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同他们一起欢笑、流泪。老舍的作品总是那样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他用老百姓的语言,写出京味十足的北京生活。

在小说《四世同堂》里,他写老北京人如何过中秋节,为我们描绘出北京风俗画。他还写了北京人的性格特点,比如讲求礼数、隐忍求安。

在散文《想北平》里,他为我们描绘出的老北京令人向往:“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走出老舍故居,漫步在他所居住过的胡同里,看胡同人家种的丝瓜、梅豆,门上贴的门神、对联,听街坊四邻的彼此寒暄,恍惚走进老舍笔下那个自然清新、人情温暖、生活方便、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感到自在安适的老北京。我竟然起了乡愁,对于传统生活的乡愁。

想念老舍,想念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东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