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曲艺之名相约 以热爱之名传承
□ 张 雪
左图 李少杰(前中)和徒弟们一起表演快板书。张 雪摄
右图 93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毓宝(左二)携弟子演唱天津时调。
张 雪摄

☞ 大师们纷纷亮出了看家的绝活,在一周的时间里,他们进剧场、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所为之事,无非是传播和传承

刚刚过去的一周,天津特别热闹,127个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160多支团队,80多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00多名曲艺表演者、保护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从四面八方共赴“曲艺之都”,赶一场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名义相约的聚会。

大师们纷纷亮出看家绝活,有些是你熟悉的评书相声,有些是你不曾了解的鼓曲小调。在一周的时间里,他们进剧场、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所为之事,无非是传播和传承。

对于传播和传承,他们都有话要说——

李少杰:57岁,快板书代表性传承人

子承父业传精髓

李少杰属于“星二代”,他的父亲叫李润杰,天津人,是很多曲艺爱好者都熟悉的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早些年,在数来宝、快板的基础上,李润杰吸收借鉴了相声、评书、山东快书、西河大鼓等姊妹曲种之长,创造了快板书这一新的艺术形式,而且很快把它发扬光大到全国各地,使之成为一个深受欢迎的新曲种。

“打我一出生,我爸就说,‘我有接班人了’!”李少杰眉眼生得俊朗,属于容易有观众缘的长相。小时候他不喜欢快板书,但还是在命运的安排下,被父亲钦点为接班人,从六岁开始随父学艺,成了四个兄弟姐妹中唯一继承父业的人。后来的事实证明,父亲的眼光没有错,舞台上的李少杰双眼有神,嗓门清亮,自带光芒。

生活中,父亲对李少杰这个小儿子宠得没边儿,买来好吃的他头一个吃,新衣服他可劲儿挑。可溺爱归溺爱,只要这板儿一拿出来,慈父立马就变成严师。快板书靠的是嘴皮子功夫,可李少杰偏偏有严重的齿音字。受天津口音影响,一个“没”字总被他念成去声。“我爸看我老也改不了,恨铁不成钢,一个大嘴巴抽过来把我打懵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念错过。”

虽然开始的选择不由自己,可真走上了这条路,李少杰为练功可是下了狠劲。最开始他练习《熔炉炼金刚》,熔炉两个字总念不清。李少杰跟自己较上了劲,拿起桌上的筷子就往嘴里绞,弄得满嘴是血,然后含口凉水接着练。半个月后出差的父亲回家,他第一次主动在父亲面前使活,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在父亲的培养下,1979年,李少杰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学员队,学艺三年。毕业后,他便留在天津市曲艺团直到今天。从不喜欢到近乎崇拜的热爱,作为一名曲艺演员,李少杰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等至高荣誉,但作为快板书的接班掌门,他自觉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花时间、花心血去完成。

带徒弟是李少杰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要把父亲倾注一生的快板书传承下去。就像父亲当年教自己一样,他要手把手地把艺术的精髓和从艺的德行传给弟子们。快板书的表演是快乐的,传承是严肃的。李少杰看重拜师学艺的仪式感,“师傅有师傅的责任,徒弟有徒弟的责任。三年多的时间我们彼此都要投入真感情,如果只有客情,恐怕教不好也学不好”。

2000年,李少杰还创立了竹韵斋快板书培训基地,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这次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启动仪式上,80多个孩子和李少杰一起亮相,孩子们用小手让清脆的快板响起来,或许就是李少杰对父亲最好的告慰。

任平:43岁,四川清音代表性传承人

再难也要坚持

任平15岁时候才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四川清音,家里祖上没有人从事和文艺沾边的工作,自己学跳水出身,本来和曲艺搭不上半点关系,要不是后来妈妈担心学体育出成绩难,再加上有人夸她嗓子好,任平根本不会动考艺校的心思。“考试时老师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四川清音吗?不知道!”任平回答得干脆直接。

四川清音有东方花腔女高音之称,对表演者的嗓音要求极高,要甜、美、脆、亮。在学校学习半年后,任平被分到了清音专业,后来主攻小调。李月秋是李派清音的创始人。师傅程永玲,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风格,又唱出了自己的特色。毕业后没多久,任平主动向程永玲表达了拜师学艺的想法。“师傅开始没有答应我,后来她告诉我,在那之后,她悄悄观察了我三年。”直到确定任平的专业和品德都过关,程永玲才决定收她为徒。

师徒关系确立,开始便没有结束。任平只要在成都,没事儿就会去师傅家坐坐,听她指导。在这次来天津前,任平到师傅家唱起了这次要演出的曲目。到了天津后,任平接到了师傅的电话,“师傅说她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我那天有一个调唱得不对,在电话里她哼给我听,还要我对着电话重复给她听”。这些细节让任平特别珍惜她和师傅之间的情谊。

任平说,她现在对清音是“吃错药似的”热爱,越唱越爱,可这反而让她觉得越唱越难。她常常琢磨,怎么才能把潜台词唱出来,把问号句号唱给观众听。

走到今天,她并非没有动摇过。在市场很不景气的时候,任平也曾想过“以商养文”。“我感觉走不下去了,带着父母到山东旅游散心,恰好碰到另外一个曲艺传承人,对他说起我的念头。他对我说,你和师傅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你走了,她怎么办?”任平哭了,决定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按照任平的资历,也该到了收徒的时候,不过,她并不想草率做出决定。“我的时间太紧张,如果收徒我就要对他负责,像我师傅对我一样,认认真真教。做不到的时候就先不收。”

任平现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到普及性传承的工作中。只有先接触才有可能热爱,任平和她的同事到学校开展社团教学,开始就是教学生,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力量有限,不如培训音乐老师,让他们帮助扩大传播范围。“有的音乐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爱上了清音,50多岁的人了,边开车边练弹舌音。有一天打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她终于练成了。”任平感动极了,来自普通人的热爱让她有了更多坚持下去的理由。

刘士福:57岁,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

用创作吸引观众

刘士福学琴书是出于兴趣,更是出于对生计的考虑。他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的农村,过去生产队会定期请琴书艺人到村里演出,演一次给7毛钱,还有好吃好喝。刘士福觉得不错,“是条比种地强的出路”。他天生有副好嗓子,先和村里的琴书业余爱好者学了个大概,后来才正式拜师学艺。

刘士福特别怀念过去的演出氛围。老百姓的娱乐活动不多,碰到琴书表演,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不叫走,自己演起来特别带劲。相比之下,现在的文化生活太丰富,选择多了,愿意到剧场掏钱看琴书的人少了。

刘士福说,琴书是个好东西,唱的都是除恶扬善、正能量的段子。除了传统段子,这些年,他一直坚持自己创作。为了抓住观众的耳朵,他的创作选题都是从老百姓的身边事中来。最新的一个作品叫《退彩礼》,是对现在农村年轻人结婚的“天价彩礼”有感而发。刘士福的作品很有特点,语言接地气,包袱啪啪响。正因如此,冲着他看演出的人很多,“每次在广场上表演,不返场都下不来”。

刘士福还怀念过去的传承环境。因为受欢迎,想学琴书的年轻人很多,学的是真心学,教的是真心教。现在环境变了,把这门技艺传下去难了。刘士福感觉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琴书需要坠琴伴奏,坠琴难学,边弹边唱更难,演员需要有很高的天赋,“十年中个秀才,十年唱不出个戏”,并且山东琴书需要男女搭档,两个好的演员凑到一起更是难上加难。再者,琴书的创作难,出个广为传唱的好本子不容易。当然,最关键的是市场大不如前,虽然在广场上、村子里搞惠民演出大受欢迎,但是真愿意掏钱进剧场看的人不够多。刘士福羡慕天津的曲艺氛围,老百姓有自己花钱看戏听曲的习惯。市场不行,演员的收入自然跟不上。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年轻人学琴书的热情。

尽管如此,刘士福觉得再难,自己还是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毕竟还有人愿意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