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连日来,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结合实际工作认真学习领会,“创新”成为大家热议的高频词。
近年来,我国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科技工作者们表示,要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创新大潮不是封闭的 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现场聆听讲话的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倍感振奋,他说:“我国创新大潮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全球融会贯通。当前,创新要素更开放、流动性显著增强,我们必须吸取国际先进的智力资源,将开放与创新进行到底,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在海外设立科技基金和孵化器、成立国际创新总部、海外员工本地化率不断提升……近年来,“国际范”的我国科技企业全球布局亮点频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说:“总书记指出,‘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科技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大家一起来推进,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如果我们不交流、不合作,很难产生新的火花。”
“嫦娥”探月,“鹊桥”先行。我国近期发射的“鹊桥”号中继卫星也拉开了探月国际合作的新序幕,“鹊桥”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这让我们对中国航天的国际化发展充满信心。我们计划发射的嫦娥四号将搭载来自德国和瑞典的科研载荷登陆月球背面,我国的探月任务将为更多国家创造科学探索的平台。”
国际大科学合作成为一种必然 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
“世界巨眼”SKA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历史新机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力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清洁能源;人类基因组计划探寻生命奥秘……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身影频现,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这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供了生动案例。
“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许多问题的范围、规模、复杂性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单一国家的承受能力,使国际大科学合作成为一种必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认为,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聚集全球优势科技资源的高端平台,有利于构建全球创新治理体系,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健康的科研体系应该是我们参与别人的科技合作计划,同时也发起自己的计划。”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表示,我们自己发起的计划应具有国际竞争力,有技术先进性以及获得重大成果的可能。
“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是加快科技发展的关键一招。”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表示,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将以海洋装备制造为先导,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
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对‘一带一路’更加充满信心。”在以色列建立国际创新总部的光启集团总裁刘若鹏表示,我们要借助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将国际要素统筹运用,助力连接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中国科学院面向前沿科学问题和全球共性挑战,培育了多项跨国科学组织、平台及研究计划,涉及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表示,接下来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要求,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魏毅寅表示,要全力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大势之下,一定要共同应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文/新华社记者 胡 喆 白国龙 萧海川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