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支书的“五条要求”
本报记者 童 政 周骁骏

当了42年的村党支部书记,67岁的莫文珍除了留给村里一大片生机勃勃的芒果园,一座生活幸福的新家园,还给新村委和村里留下了“五条要求”。

“为了让村子发展得更快、更好,村委会工作需要由更有朝气活力的人来干。我交班时给他们提出‘五条要求’。一是要跟党走,依靠党的政策发家致富;二是要和给我们提供土地的‘老东家’搞好关系;三是要依靠科技发展;四是要教育好下一代;五是要做事有公心、民心。”莫文珍说。

莫文珍是广西百色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的“老支书”,他带领全村14个自然屯220户1300多人,用了10年时间从贫瘠的山沟整体搬迁出来,用了近30年时间开垦几十座荒山种植芒果,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去年,他不再担任村支书,将接力棒交给了新任村支书梁德东。这“五条要求”,可以说是莫文珍对过去脱贫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尚兴村发展的期望。

尚兴村谷隆屯是莫文珍和乡亲们搬迁前居住的地方,人均耕地不足0.4亩,是有名的缺水、缺土、缺粮、不通电、不通公路的“三缺两不通”大石山区特困村,当时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

1987年,莫文珍率先带领谷隆屯16户83人走出大石山,来到弄蕉屯承包荒坡450亩,开展芒果种植。那时,莫文珍和乡亲们并不知道,自己成为了我国较早自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探索的农民。

刚开始时,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果苗,大伙就到街头巷尾,把人家吃完扔掉的芒果核捡回来育苗。缺少肥料,就到各村去捡拾牛粪做肥料。不懂技术,就去各种农技讲座的门外窗边蹭课听讲。

经过艰苦努力,莫文珍和乡亲们终于盼来了芒果飘香。依旧生活在大石山里的村民也看到了脱贫希望。莫文珍趁热打铁,引导群众全部易地搬迁。到1994年,全村220户1300多人全部搬出穷窝子。尚兴村也从当初的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发展到现在的人均纯收入8500元,群众都住进了“芒果楼”。莫文珍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对于幸福家园建设,莫文珍认为,除了赚票子、盖房子,还要把下一代教育好。“我们这辈人的努力是为了下一代,下一代又是家乡的建设者。新农村建设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房子,还要看后代是否教育得好,要看子女是否有德有才,要看有多少大学生、研究生。”莫文珍说。

莫文珍对村委班子的最后一条要求,是做事要有公心、民心。当年,第一批16户群众之所以能率先走出来,就是因为有莫文珍等6名党员带头。正是带领群众搬出贫困大石山,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坚持下来,最终用10年时间从贫瘠的山沟整体搬迁出来。“没有公心、民心,就没有动力,群众也不信任你,最后什么事情都搞不好。”莫文珍说。

“莫支书虽然退休,但依然坚持在扶贫一线,他的这‘五条要求’非常符合我们村的实际,是留给我们村的最宝贵财富,新村委班子一定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梁德东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