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密云
护住京城“大水盆”
本报记者 杨学聪

2018年4月28日16时,密云水库水位录得145.56米,蓄水量突破21亿立方米关口,达到2000年2月1日以来的最高水位。随着蓄水量节节攀升,曾一度干涸的水库日渐饱满,水体质量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密云水库犹如镶嵌在华北大地上的一颗蓝宝石,吸引着有鸟中“熊猫”之称的黑鹳等珍贵野生鸟类流连。

密云水库是华北最大的水库,也是京城最大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是保障城市生活正常运行的“大水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座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积188平方公里的水库,曾因上游来水减少,长期处于“盆大水少”的状态。直至南水进京,才解了密云水库“燃眉之急”,曾经“三杯水中,有一杯来自密云水库”的格局被改变。

数据显示,2016年初至今,密云水库蓄水量从10亿立方米暴涨到21亿立方米,连续突破11道整亿关口。密云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用“三增一减”来概括水库蓄水量持续攀升的原因。

“三增”中最大的增量来自南水北调反向输水工程,目前已累计输水4.13亿立方米,春、夏、秋三季,每天有近100万立方米长江水经过9级泵站到达密云水库;其次是自2015年起,白河堡水库每年输水8800万立方米;自然降雨也是增量之一,近两年密云水库流域年平均降雨量507毫米,但对水库水位影响相对较小。“一减”则指南水进京后密云水库第九水厂出库水量由原来每天90万立方米左右减少到15万立方米左右。

水量上来了,水质如何?密云水库管理处水环境监测分中心的水质检测员每周要到白河主坝、潮河主坝、恒河等45个站点取样,通过化验总磷、总氮、酸碱度等43个项目如实反映水库水体情况。

被动监测之外,更多的是主动作为。

沿密云水库西岸前行,近3米高的护网环水库而建。这是密云区水务局承建的库滨带水源保护围网工程。历时两年建设,库滨带水源保护围网已经竣工。这条安全网沿着库周被划定为一级保护区的区域而建,使水库周围近400公里范围成为全封闭区域,杜绝游泳、钓鱼、野炊、放牧、耕种和盗采砂石等行为。绵延的围网挡住了违法者、护住了库区里碧波荡漾的一盆净水。

过去,库区管理存在着涉及部门较多、监管责任不明、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比如挖沙取土归水政部门管、非法捕捞归渔政部门管、乱倒垃圾渣土归环保部门管……但在现实中,同一违法行为常常涉及多条法律,仅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往往是“谁都能管,谁都管不了”,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为破解“治水”难题,2016年8月,密云区从水库管理处、生态办、农业局、环保局等7个部门抽调90名执法人员,组建密云水库联合执法大队,建立了实体化的区域综合执法机制,从源头上破解了多头执法、执法空白、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此外,不老屯、石城、冯家峪等密云水库周边7个镇还成立了1200多人的保水队伍,对库区230多个进出口实行24小时全天候看护,并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共同保护京城“大水盆”的水质。

“河长制”更是一招杀手锏。密云区域内共有63条大小河流。以前,盛夏时节,青山秀水边常见游客携家带口戏水、烧烤、宿营,村民因为经济利益也为他们提供方便。为让汇入密云水库的每一条河流都“来路清白”,密云实行了最严格的“河长制”,设立了“无垃圾渣土、无集中漂浮物、无非法排污”等“十无”管护目标。

截至目前,密云已配齐区、镇、村三级河长。其中,总河长2名、副总河长2名,区级河长11名,镇(街)河长38名,镇级河长助理64名,村级河长227名,管水员654名,对全区63条河道实行分级分段管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别小看这些河长,他们肩负的责任可不小,尤其是水库上游的河长。比如,不许村民违法经营漂流项目、不许“弄潮儿”在此随波逐流,监督相关政策落地等。

如今,“保水”已经成为密云人刻在骨子里的共识。溪翁庄镇尖岩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尖岩是一个水库移民村,也是全镇惟一的低收入村,村民们为保水作出过4次奉献:1958年搬离故土失去耕地;1994年前后放弃网箱养鱼;后又弃用村里引水库水灌溉的水渠;近两年更主动退出了养殖业。“看着这一库清水,我打心里高兴!”尖岩村的老党员郑怀江说,“尖岩人为保水,没有怨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