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云四号”A星在全球首次实现静止轨道上三维大气的立体监测——
风云卫星何以叱咤风云
本报记者 郭静原

“风云四号”对天气监测与预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风云四号”监测资料时空分辨率大幅提高,通过与其他资料有机结合,可更好地分析对流性、中尺度等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

5月8日零时起,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用户可正式接收“风云四号”A星数据。此次首批发布的数据包括大气、云、沙尘、降水、辐射、闪电等23种产品,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提供重要信息支撑。同时,我国所有国家级气象业务平台也已完成“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卫星业务的切换。

2005年1月1日,我国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正式向国内外用户发送卫星数据图像,过去依赖国外卫星数据制作云图的方式成为历史。

“风云四号”A星(以下简称“风云四号”)是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首发星,其搭载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与静止轨道扫描成像辐射计“联手”,在全球首次实现静止轨道上三维大气立体监测。此外,“风云四号”能够提供针对陆面、水体、闪电、空间天气持续监测数据。

“今后,‘风云四号’的身影将出现在更多与国计民生相关领域,对天气监测与预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据“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张志清介绍,此次“风云四号”向亚太地区用户发布的数据有三个特点:一是新,即利用新资料、新方法研发的新产品;二是快,针对观测数据的反演时间缩短;三是全,卫星搭载的4台观测仪器产品都会向国内外用户开放共享。

张志清说,目前全球有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静止气象卫星。其中,欧洲和美国的卫星主要覆盖西半球,中国、日本的卫星主要负责东半球天气监测。此次中国主业务卫星切换为“风云四号”后,除了国内用户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新产品外,东南亚、东亚和大洋洲多个国家都可同步接收。相关用户可以通过“风云四号”卫星直接广播、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中国遥感数据网等渠道获取卫星数据和产品。

此前,国家级和31个省级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的业务平台软件已完成升级,预报员可以通过业务平面调取“风云四号”监测的红外、水汽、中红外、可见光等图谱数据和资料。

“这是属于中国天气预报领域的全新时代。”张志清告诉记者,从“风云四号”第一套数据成功回传地球开始,7支应用攻关团队、400多个日夜,攻坚克难,将仪器作用发挥到极致,转化为服务于天气预报的产品。

数值预报领域应用攻关团队将卫星数据放入数值预报模式GRAPES四维变分同化系统中,初步试验表明,这不仅能优化湿度分析结果,还能改善热带风场分析结果。

天气预报领域应用攻关团队建立了基于“风云四号”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强度客观估计系统。

气候领域应用攻关团队开发了亚洲季风系统中关键变量的试验性监测应用业务产品,其中强化了对关键区域孟加拉湾季风的试验监测能力,可为南海季风暴发的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生态与环境领域应用攻关团队开发了霾、沙尘暴、雾,火情、积雪、地表温度,湖泊、藻类等丰富的大气环境、地表和水体产品。

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攻关团队研发了高时空分辨率的“风云四号”地表温度产品,弥补了公路沿线交通气象观测站分布不足的缺陷。

在对近期南方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表示,随着“风云四号”监测资料时空分辨率大幅提高,通过与其他资料有机结合,可更好地分析对流性、中尺度等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

5月7日,中国气象局已向世界气象组织通报“风云四号”投入业务运行。下一步,部分卫星数据产品还将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信系统向全球用户分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