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声

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钱念孙——

着力破解乡村振兴 人才匮乏的难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多年来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还要有效化解可能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矛盾。其中,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如何吸引并留住各类人员返回和扎根乡村?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最核心的人才动力?是必须回答好的课题。

一方面,应更好鼓励和吸引城市各类人员返回并驻留乡村。可考虑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保障,鼓励和倡导城市各行各业人士,包括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退休人员还乡,充实和提升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为促进农村加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乡村振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振兴,这离不开各级干部队伍的坚强领导和艰苦努力。应更加注重“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和使用,坚持面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导向,切实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统筹协调水平高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增强基层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长远看,可面向全国涉农院校和大学生推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对口培养毕业后到农村工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彻底解决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孙 超——

有效激发乡村振兴

的内生动力

一是提高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能力,激发农民“想振兴”的意愿。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关键是要塑造乡村振兴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要让农民在振兴乡村资源分配中处于优先位置,赋予农民更多选择振兴乡村产业的权利,提高乡村的产业发展能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是激发乡村振兴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性前提。

二是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各类政策支持,树立农民“能振兴”的信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关键是要精准突破、释放红利,提供系统而有效的政策保障,重点在农业支持保护、农村金融创新等领域的制度改革上寻求突破,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流动和配置的体制机制。

三是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会振兴”的能力。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进一步提升农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素质,是推动乡村更好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事务,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带头人的示范培训力度。通过教育培训和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使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在乡村振兴中学会创业、致富和发展的本领,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基础。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教授 常 伟——

以产业振兴

推动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兴旺的有力支撑。

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高水平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有效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差异化的农产品需求,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国家农业安全。

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让农村具备较为健全的造血功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农村美”才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乡村发展也将具有较强的自生能力,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激发出农民的创新能力,大大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民富”这一目标。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妥善应对农村人口大规模外出、人口老龄化以及农业成本快速上升所带来的现实问题,进一步理顺城乡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基础;进一步改进技术供给,不断巩固乡村产业振兴的技术基础;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基础。

以上观点来自“践行新思想 建设新安徽”论坛“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

(益 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