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5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陈巍:
创造移动互联新世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

【人物简介】陈巍,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清华大学教授、工学和工程双博导、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我国5G移动通信领域973首席科学家,全国高校青教赛冠军。

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一块题为“热爱科学追求梦想的青年人才代表”的展板,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驻足:陈巍,28岁荣获无线通信最高奖马可尼奖,成为第一次获得该奖的华人。他31岁便破格晋升为清华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忘服务社会。

他是践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青年典范,为我国通信产业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在陈巍看来,“国之所需,吾志所向”,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成功推开5G大门

第5代移动通信(5G)是中国通信产业弯道超车的最后机会。5G的主战场——密集立体覆盖,是公认最难啃的骨头,谁先攻克,谁就赢下了5G。国家973计划要设立“密集立体覆盖移动通信”专项时,不少人觉得它难于上青天,都在犹豫、观望。

陈巍临危受命,成为全国最年轻的973首席科学家。为了5G的构架设计,可以说他拼尽了全力。他带领团队在严寒酷暑中爬塔装天线,钻地排管线;深夜归来,顾不上一天的疲惫,通宵分析数据更是家常便饭。地下几十米的微波暗室中,有大剂量的电磁辐射,加上潮湿密闭的环境,都时刻挑战着精神和体力的极限,但他一待就是一昼夜。

通过大量宝贵的一手数据,陈巍逐渐认识到,从1G到4G,通信发展靠的是“车提速、路拓宽”;可到了5G,“车太密,地有限”,传统思路已无法避免拥堵。于是,他大胆提出:5G构架要用“造立交桥”取代传统“摊煎饼”模式,用“层叠立体通信”实现“密集立体覆盖”。这一设想,成功推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无线通信的大门。

这位“80后”教授没有让祖国失望。5G通信,中国引领!

陈巍发表论文200多篇,铸就了绕不开的5G专利墙,被业内誉为中国的“5G少帅”。他让我国通信产业从交专利费到收专利费;从防棱镜门到主动掌控网络安全。他一步步实现了通信人的中国梦。可以说,是他创造了一个移动互联的新世界。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由于高考中的一个粗心,一心想学通信的陈巍被清华调剂到一个与电子“绝缘”的系。那年他17岁,第一次尝到“摔痛了”的滋味。为此,他曾一度消沉,大学第一门考试只得了65分。

一次自习,陈巍看到电子系的同学手捧《通信原理》,心中无比羡慕。他偶尔听说排名年级前三有资格参加转系推研考试,于是他开始了一边学好本专业,一边自学电子系课程的生活。在清华两线“作战”,考验的完全是信心、勇气和坚持。当同学们考完最后一门课,准备假期游玩时,陈巍则去了图书馆,开始规划自学。最终,他以连续三年第一名的成绩参加交叉推研,进入了自己最想去的实验室直读博士,并在两个不同的专业获得了优秀毕业生荣誉。

年少的执拗,不负青春的追求。在清华大学2014年开学典礼上,陈巍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这个小故事:“今天回头看看,在工作中能够有幸同时受益于两个专业的知识和思想,恰好印证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的古训。”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探索。如今,陈巍已是6个SCI顶级国际期刊编委,十余次任国际会议的主席,被国际通信学会评为“亚太区最杰出青年学者”,斩获国际通信大会最佳论文奖,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中国青年学者的杰出代表,应邀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巴黎高科等名校的客座教授。

面对国外多所名校的邀请,陈巍从未动摇。他的坚定,源于一次国际交流。一位4G权威对他说:“你们做好编程实现就够了,基础创新还得靠美国。”就在那一刻,他意识到:5G理论,国之所需;5G理论,吾志所向。

陈巍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里,5G理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笃信“国家战略需求高于一切”的他,荣获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霍英东一等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信息论青年新星。

三尺讲台上不忘初心

首届全国高校青教赛宣布成绩时,很少有人把冠军的名字与这位“5G少帅”联系起来。因为比起教学,科研“显然更具性价比”。可陈巍却先后讲授8门课,每年100多学时。有人笑他傻——“有这时间不去做咨询?放着名利双收不要,非当教书匠”。

陈巍坚信,教书育人永远是党的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科研的积累、工程的实践,让陈巍更善于把学生带入通信发展的洪流中去举一反三。在清华,他的教学评估连年排名第一,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当年,自习室里那本捧在别人手里的《通信原理》,如今已由他担任主编。

他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有次上课,陈巍播放汶川救灾视频,当看到通信人拉着光纤冲进灾区时,很多同学流下了热泪。他的拼搏,无声地感染着学生。大家都说他是“不睡觉的兔子”,他却问学生:“如果兔子不打盹,乌龟还要不要奔跑?”他总说,自己更像一只即便追不上兔子,也要坚持超越自我的倔强乌龟。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学生们6次刷新通信世界纪录,十多人赴艰苦地区就业,奉献青春热血。

陈巍出生在一个对祖国有着最质朴情感的家庭——祖父曾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离休后仍心系困难群众;父亲是支援三线的国防科技工作者,把青春奉献给了西部的试验场。家人的影响,家风的传承,使陈巍一直心系贫困,情牵西部,关爱青年。他带领10名学生赴贵州贫困山区支教,看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他3次延长了支教时间。作为长江学者研修班班长,他执笔并发出倡议,为西部高校引进人才鼓与呼;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他时常走进“青年汇”,分享成长感悟,交流成长心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