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之花 最美盛开(二)

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

为做好超级工程而奋斗

本报记者 李茹萍

百多年前,伶仃洋上叹伶仃。如今,伶仃洋上展新篇。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港珠澳大桥经过8年的建设终于就要通车了。

林鸣,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他以一种“强国筑梦”的责任感,率领团队承担起攀登世界建桥技术高峰的重任,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

当今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外海沉管建设的核心技术。港珠澳大桥建设前,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零,即便花上天价咨询费用,也无法买到核心技术。工程筹备阶段,林鸣团队掌握的全部建设资料,只是1张3年前网上公开发表的沉管隧道产品的宣传单页。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林鸣拿起这张宣传单页,带领团队开启了这项世界级顶尖难度的技术攻关,他们首先从充分的研究论证开始。林鸣说:“即使我们的起步是0,我们只要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与脚踏实地的研究论证,汇集成一次又一次充满艰难的讨论争辩。

自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以来,林鸣每年都带领团队召开上千次讨论会议。在林鸣带领下,神秘的世界级难题解答思路逐步成熟,一部代表世界工程顶级技术的《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术》方案,记录了项目自建设至今的百余项试验研究和实战演练,自主研发的十几项国内首创且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的数百项专利,以及成功攻克的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

林鸣的担当品格,早已成为土木工程业界的一面旗帜。早在2000年,林鸣负责建设时为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的润扬大桥,其中南汊悬索桥北锚碇因其体量大被誉为“神州第一锚”。北锚碇需要在长江边深50米的基坑内施工,长江和基坑之间的土堤若有闪失,江水将瞬间灌满基坑。工人们望而却步,林鸣却毅然拿起小板凳坐在基坑底部陪工人们一起施工,成为定心丸。

十多年后,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林鸣毫不犹豫地扛起工程责任的全部重担。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第一节沉管浮运安装时,由于没有经验,安装过程充满挑战、困难重重,团队成员甚至开始质疑是否真能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鸣一边处理安装中的难题,一边安慰大家:“首次尝试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施工,会有挫折。轻轻松松就成功,还叫什么世界级工程?”安装中,林鸣始终站在安装船上指挥各项工作。到沉管终于顺利安装就位、开创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先河时,林鸣已有96小时没休息。

外海沉管隧道安装因难度巨大,被誉为“走钢丝工程”,林鸣说:“我们就是‘走钢丝’的人,我们走的是世界最长、行走难度最大的‘钢丝’,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大意,必须拿着显微镜去走,严之又严、细无止境。”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构皮滩发电厂继电保护班:

让青春在艰苦奋斗中闪光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每年进入4月份,贵州的雨水渐渐多起来,汛期将至。此时,李霄的神经比平时绷得更紧,要随时准备处置险情,“设备安全,丝毫马虎不得”。

李霄,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构皮滩发电厂继电保护班班长,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队伍,负责全厂5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继电保护、励磁系统、稳控系统、直流系统及开关操作回路等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检修工作。

“保护班随时都在接受着考验,也一次次经受住了考验,为电厂设备安全筑起了一道牢固防线。”说起保护班的工作,构皮滩发电厂负责人说。

2014年7月份,乌江流域首次遭遇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水位一度达到投产发电以来的最高位。全厂职工绷紧了神经,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7月12日午夜0点左右,保护班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起来,班长李霄一把抓过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徒弟谭普成急促的声音:“师傅,快来GIS室(高压配电装置室),我们在例行巡检时发现顶棚墙体渗水!”

“小谭,不要慌,我们马上就到!”李霄挂掉电话,立即向值班人员下达命令,“GIS室出现渗水,设备有危险。李俊松、朱奎、向梅竹拿上脸盆和铲子,马上跟我到GIS室抢险。王立军赶紧联系防汛指挥室汇报险情!”

“班长,你才下班,就留在办公室吧,抢险交给我们4个人去,保证完成任务。”看着李霄布满血丝的双眼,王立军关切地说。

“按照安排,立刻行动!”话音未落,李霄戴上安全帽,抄起工具,向外奔去。

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一夜。由于顶棚渗水无法直接用机器排走,李霄等4人只好人工排水,端着水盆往返穿梭于渗漏点与厂房排水井之间,直到早上8点才消除危险。这一夜,李霄他们在200米的距离上足足走了20公里。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保护班还有很多。无论环境和条件多么艰苦,他们总能一次又一次地克服重重困难,不负使命,完成任务。

在平常的工作中,保护班还不断创新,摸索总结出了“未遂控制323法”,使得设备管理更加规范,设备运行更加稳定,实现了继电保护定检计划完成率100%、优良率100%,单项工作耗时同比降低30%。为此,保护班已连续7年实现所辖主设备保护投运率100%,继电保护装置事故数、励磁系统事故发生次数均为零。

保护班自2009年组建以来,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优秀质量控制小组等各级荣誉50余项。

重庆铜梁区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刑事技术大队大队长杨发英:

守护公平正义是我的职责

本报记者 吴陆牧

提起“法医”这个职业,许多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往往是血淋淋的杀人现场、腐烂的尸体、令人作呕的尸臭味、高强度的工作时间……然而,正是法医们在第一时间赶赴案发现场,通过揭开死者的“死因密码”,为死者伸张正义,让罪犯难逃惩罚,捍卫法律的尊严。

重庆铜梁区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刑事技术大队大队长杨发英,就是一位被广为赞誉的女法医。她在法医这一职业上,一干就是14年,累计出勘各种案件现场2300余次,出具法医鉴定书1700余份,直接或间接帮助侦破案件1100余起,用行动诠释了对公安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每个人都有使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40岁的杨发英说,每当自己身穿白大褂,头顶警徽出现场时,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还原真相,让死者发声,为生者维权。”

公安法医鉴定是一项要求高度精确的科学工作,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坚强的心理素质,容不得半点疏忽和马虎。2005年7月份,铜梁二坪镇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杨发英与同事们步行十余里山路赶赴现场。由于死亡时间与报案时间相隔10余天,被挖掘出来的尸体高度腐烂,在场的人无不捂着鼻子远远走开。杨发英顶着恶臭,对尸体做了极其仔细的检查,为破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有人问杨发英:“你难道不怕臭?”她回答道:“有谁不怕臭不怕脏的?但我是法医,现场就是我的战场。”

对案件的执着追求,把工作做到极致,让杨发英成为同事眼中的完美法医。“意志坚定,做事细心,困难面前从不低头。”这是同事对杨发英的一致评价。

2013年2月份,有人在悬崖下发现散落的尸骨。火速赶到现场后,杨发英在陡峭的山坡上地毯式搜索了4个小时,终于将整个尸体的大骨全部找齐,还找到了许多细小尸骨。随后,她立即回到解剖室、实验室,通过骨骼重合、尸骨测量等一系列检验鉴定,确定了尸体的身源、死亡性质、死亡原因、致伤工具及死亡时间,协助破获了这起杀人抛尸案。

从警14年中,杨发英已记不清出过多少次惨烈现场,触碰过多少具尸体。“我是共产党员,一名人民警察,守护公平正义是我的职责。”杨发英说,再苦再脏再累,只要能为破案提供关键证据,就是自己的人生最有意义之事。

近年来,杨发英先后获得“重庆市十佳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干好工作,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警服。”杨发英说。

北京金隅琉水公司熟料制备车间党支部书记郭玉全:

把水泥窑变成“城市净化器”

本报记者 杨学聪

工作之余接受采访的郭玉全,依然穿着工装。

作为北京金隅琉水环保公司熟料制备车间党支部书记,郭玉全在水泥行业已打拼了30多年。他掌管的熟料车间,是水泥厂运转的“心脏”,更是“变废为宝”的关键环节。这位先后荣获中国水泥突出贡献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的技术大拿,通过技术攻关实现着自己的绿色梦想。

1983年,不到20岁的郭玉全子承父业,来到琉璃河水泥厂当了一名看火工。历经4年炉前目不转睛的观察,让他只需凭肉眼就能判断出窑内温度、通风、压力等状况。此后,从看火到液压、润滑,从钳工到焊工,他几乎干过水泥生产线上的每一道工种,样样精通,把技术工人做到了极致。

2002年以后,曾经“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水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传统水泥行业也越来越无法容于北京的城市定位。想留下,必须转型!往哪里转呢?很快,一个新机会出现了。

当时,每焚烧100吨生活垃圾,垃圾焚烧厂收集净化系统能收集到3吨至4吨飞灰,北京每年产生约10万吨飞灰,其中含有二恶英、重金属等危险废弃物。这些不招人待见的飞灰,只要处置好,就是生产水泥的好材料。

2005年,金隅集团与北京市科委合作的“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处置”研发破题;2008年垃圾焚烧飞灰水洗中试线建成;2012年11月份国内首条飞灰处置示范样板工程建成;2015年9月份,我国首条飞灰工业化处置示范线成功达标达产运行。

这条示范线的生产调试,是由郭玉全带领的一线技术工人团队完成的。没有经验可借鉴,郭玉全用了整整1年时间学习盐化工知识,带领团队扛起了水泥窑变身“城市净化器”的重担。由于入厂的飞灰越来越细,大规模工业化处置阶段遇到了更大难题,以往的技术路线面临推倒重来的抉择。

郭玉全深知,转型成功与否,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最困难时,大家不分昼夜吃住在现场。看看身后上千员工,我们不愿也不敢放弃。”2015年,他和同事带着飞灰样本,三天四地考察了设备厂家,最终用一台符合飞灰处置工艺特性的浆液分离机,攻克了技术难关。

如今,飞灰中的二恶英在1700摄氏度的水泥窑中灰飞烟灭;重金属物质被固化在水泥熟料的晶格里;含量高达20%的氯是处理难点,他们用水把氯置换提取出来,用蒸发结晶系统提取出工业盐,滤除95%以上的氯,然后入窑;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蒸馏水则循环利用。

最让郭玉全骄傲的是,这条生产线使得放于别处的危险废弃物经过无害化处理变为可利用资源,并实现零排放。2015年10月份,琉璃河水泥公司飞灰工业化处置示范线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以往贴着“高耗能”标签的水泥窑,成功变身“城市净化器”。

黑龙江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车辆事业部车体分厂焊接技能大师冯世毅:

弧光闪烁工匠魂

本报记者 倪伟龄

自古工匠精神,“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如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机械集团车辆事业部车体分厂焊接技能大师冯世毅,于弧光闪烁中展现了新一代大国工匠精神,以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之品格。

冯世毅在20多年职业生涯中,“如醉如痴”地钻研焊接工艺,完成了装甲板等高强度特种材料的单面焊双面成型操作,掌握了铝﹑铜及合金异种材料的焊接,高强度薄板焊接变形等技术绝活儿,荣获焊接高级技师等职称,并于2017年成为国家级“冯世毅技能大师工作室”领班人,成为中国兵器焊接大工匠。

2017年,车体分厂承担了公司某舰载炮项目科研生产任务,冯世毅在没有完善工艺流程和完整组合工装的情况下,带领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了首次应用在海军舰船上大口径火炮的生产及工艺编制工作。他们自主研发出的“气体保护焊机气体预警系统装置”,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工作中,冯世毅勇于追求创新。在焊接某防空用炮车工作中,尾部盖板压条原始状态是整张钢板切割而成,为防止焊接变形,冯世毅通过调整工序放弃使用工艺拉筋,直接用牙条,使每台装甲车辆减少钢板用量1平方米,大大节省了人工费用。

2012年,冯世毅负责承担公司首次生产装甲车辆油气悬挂系统焊接任务。由于部分活塞的焊接经常遇到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不同,成为焊接难点,甚至产生破坏性断裂,导致装甲车辆发生事故。冯世毅经反复试验,找到了铝青铜与45号钢两种异种材料焊接参数与技能操作方法,解决了塌陷及焊缝强度下降的难题,为装甲车辆悬挂系统生产制造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集团在研制自行履带式舟桥车时,由于该种车要在水面行驶,要求甲板很薄,最薄处厚度仅为1.5毫米,这给焊接工作带来了薄板焊接变形的世界性难题。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薄板焊接变形矫正。冯世毅靠着刻苦钻研,最终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冯世毅还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每次都担任理论和技能培训老师,对公司整体产品的焊接质量提升、青年职工焊接技能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近5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培训职工500余人次,培训课时200余次,培养出6名高级技师、15名技师。

从2005年被聘为“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至今,冯世毅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中国兵器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装备项目组组长王俊堂:

技高人胆大 敢揽“瓷器”活

本报记者 王金虎

工人出身、被工友们称作“泥腿子工程师”的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装备项目组组长王俊堂,深耕柴油机新产品试制和非标专用设备制造20余年,练就了不少“绝活儿”:调试设备时,他听一下发动机的“喘息”声、看一眼尾气颜色,就能判断故障所在;作为一名钳工,加工精度达到头发丝的1/5已经非常难得,他却能达到1/20……

多年来,王俊堂潜心钻研、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精湛技艺,更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俊堂奇迹”。他先后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2002年,王俊堂带着LL480QA柴油发动机到长春一汽技术中心做整车排放试验。当时,多家企业云集在这里,为排放达标奋力一搏。经过几轮尝试后,面对技术上无法弥补的差距,大家纷纷放弃了试验,打道回府。有专家断言,国内小缸径柴油机排放技术暂时还达不到“欧Ⅱ”标准。王俊堂是看着LL480QA这款柴油机一步步成长的,对其性能了如指掌。他认为,经过改进还有提升空间,建议继续试验。这时,有人说“风凉话”:“单次排放试验费用就要8000元,这是拿着企业的血汗钱来给自己出风头!”王俊堂顶住压力,对比试验参数,反复调整性能,每次都将发动机调整到最佳状态后再上台架测试,先后解决了高低速兼顾、喷油不稳等问题。原本计划测试30多次的试验方案,王俊堂仅用了8次就完美收官,该柴油机成为全国同类机型中首台通过“欧Ⅱ”排放标准的机型。

公司一台价值100多万元的冷芯机,由于液压系统出现故障已“趴窝”了3年多,维修人员像“走马灯”似地换了好几拨,把这台设备的液压阀、液压泵、电气开关全换了一遍,还是无济于事。生产厂家到场后宣判了“死刑”:更换液压站,费用大概需要20万元。听说后,王俊堂主动请战,有人劝他:“算了,液压系统是德国力士乐公司的,你一个‘泥腿子’可别演砸了!别揽这个‘瓷器’活儿了!”王俊堂偏偏不信这邪,他带领团队经过分析电气原理,推翻了多位资深技术专家的技术“诊断”故障,最后仅用一把螺丝刀,一分钟即解决了这项疑难故障。为了这短短的一分钟,王俊堂在这台设备前一蹲就是两个多月。

近年来,王俊堂仅在自动装配线改造、机器人应用等设备技改项目方面,就为公司节省费用560多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了让更多的“王俊堂”在莱动涌现,2012年,他成立了“王俊堂工作室”,无私地将经验技能传授给年轻人,带出了一支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团队。其中,4人成长为高级技师,12人次获得烟台市首席技师、山东省首席技师等荣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