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4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善若水都江堰
□ 云朝清

都江堰缔造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完善了自然环境,更丰富了中国古代水文明的内涵

这里,我的家乡——川西都江堰,因水而名,“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学者余秋雨先生,曾多次来我家乡,真切感受到了这里的“上善若水”,油然而生敬意。他在作品《都江堰》中写道:“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为什么余秋雨会这么认为呢?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非涝即旱,实属“泽国”“赤盆”之地。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东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千米,而落差竟达273米。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是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了让下游水旱从人,地肥水美,丰盈百姓,当时的君王、臣工想尽了千方百计,要不,怎会有“二郎担山撵太阳”“望娘滩”“二郎擒孽龙”等美丽的传说呢。

传说归传说,其实据考证,真正的洪水泛滥缘由是:岷江水奔流而下,在都江堰宝瓶口,被连绵的大山阻隔。

水也因此不再上善,而是作恶多端,催促人们必须按老子《道德经》上的规矩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方能若水上善。

公元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深淘滩、低作堰”,劈山引水修筑都江堰,终成人类智慧的结晶。当年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冥冥之中,天人合一。

不仅如此,都江堰作为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段佳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

这里,我想说说,这个称号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唐代诗人李白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把成都平原无限风光、生态宜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一切,应该有都江堰的一份功劳。

今天,南京农业大学学者也认为,都江堰可以称作中国古代无坝引水工程的经典,创造出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是具有独特美学意境的水工建筑。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说,都江堰缔造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完善了自然环境,更丰富了中国古代水文明的内涵。

如今,上善若水的都江堰,2200多年过去,依然在发挥其作用,泽被其所辖的精华灌区,越来越大,越来越丰腴,其灌溉面积已达数十余万亩。

有句诗句说,一面湖水,是地球上一颗眼泪。都江堰的精华灌区,不正是这样的存在吗?

在都江堰,听得见清风呼唤,看得见白云招手。让生命和灵魂在这里交织,种下一见倾心的无限依恋。

多少千秋后,苍老已无法挽回,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这都江古堰,其参透真谛的大智慧,依然让人去悟、去思……

记住都江堰吧,上善若水好去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