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全国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组奔赴宁夏石嘴山市,目的地只有一个——宁夏大荣实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大荣集团”)。这样高规格的调研组如此看重一家地处西北的民营企业,究竟是何原因?
“大荣集团凭借一家企业的力量激活了一个产业,走出了氰氨产业‘转身向农’的关键一步。得益于此,石嘴山市距离‘世界氰氨之都’也更近了一步。”石嘴山市委书记彭友东对当地氰胺产业发展信心十足。“将氰胺产品推向农业领域是大荣集团的创举,为整个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样板,也为世界氰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彭友东说。
“转身向农”
氰胺产品主要包括氰胺化钙(石灰氮)、双氰胺、单氰胺、硫脲及其衍生物等,主要应用于医药、农药、纺织印染、冶金、电子、水处理等领域,大部分是工业产品。
30多年前,大荣集团还在生产电石类产品。当时,集团董事长朱振林在研究化工资料时得知,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将石灰氮作为肥料使用,但后来均因价格偏高而弃用。我国江浙沿海一带早期也曾专门建厂生产石灰氮,希望以此“对付”会引发血吸虫病的小钉螺,不过最终也因性价比太低而放弃了。
“这么多国家和地区都青睐过石灰氮,说明它在某些领域一定是有巨大优势的。如果能解决其成本高、利用率低的问题,会不会意味着一片新蓝海?”善于思考的朱振林决定好好研究一下。
于是,大荣集团一边向下游双氰胺、电子双氰胺、单氰胺等领域延伸,一边组织、聘请科技人员瞄准国内外老产品的缺陷开展技术攻关,并通过新建先进炉窑、改变制造工艺、不断调整增减相关配料等途径寻找新配方。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新产品诞生了。试验发现,氰胺系列产品不仅在农作物增产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在血吸虫防治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也是在这一刻,朱振林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集团传统的基础化工业务,“转身向农”,专攻氰胺产品的农业应用。
惠及“三农”
试验结果证明,新型农用氰胺类产品对种植业推动作用不小,具体表现在:农产品产量提高幅度普遍在10%以上,部分经济作物达到30%,个别经济作物甚至超过50%;农产品品质普遍提高,主要有效营养成分大幅增加;供试土壤状况尤其是酸性土壤pH值明显提升,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明显增加;在湖南的“镉污染稻田”试验中防治效果达60%以上,可使“镉大米”关键指标回落到国家规定标准安全值0.2%以下;湖南、湖北、四川、广西水稻田和草洲大面积施用石灰氮的试验已证实,各种螺类的杀灭率几乎达到100%等等。
大荣集团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得到了农业部门、卫生部门的高度认可,两个产品“氰氨化钙(石灰氮)”“单氰胺”先后被登记为农药的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得到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强力支持和推广。
在山东寿光,黄瓜种植大户李兴刚告诉记者,他家的大棚连续5年施用大荣集团的产品,不仅解决了“连茬”种植障碍,产量也显著提高;在辽宁沈阳,西红柿种植大户宋兴照表示,自从开始使用新型氰胺类产品,每亩产量能提高30%至40%,原来经常出现的脐腐病也没有了。“要说成本,虽比以前多100元钱的肥料钱,但产量和产值增加,反而用了更合算。”宋兴照说。
如今,农用氰胺产品的市场大门已经彻底打开,集团年销售量已从当初的数十吨攀升至万吨级。
激活产业
随着石灰氮产品技术的成熟,新的问题来了。
一方面,当地多家高耗能铁合金企业纷纷效仿大荣集团,跟风建设类似的生产线,整个行业迅速进入无序竞争状态。同时,由于这些企业普遍技术储备不足,研发投入不够,导致大量低端产品淤积于产业链低端,刚刚兴起的氰胺产业陷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和血吸虫病防治战线依旧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但良莠不齐的产品严重扰乱着市场秩序,挤压着以大荣集团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的盈利空间。
一边是正在大规模寻找出路的氰胺新产品,一边是农业发展和健康事业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两者之间似乎就隔着薄薄的一层“窗户纸”。“其实这层‘窗户纸’已经被我们捅破了,只要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将产品结构向农业农村实际需求贴近,就会透过‘洞孔’看到广阔的新天地。”朱振林说。
“无序竞争也好、产品同质化也罢,其实都是产业发展初期的大概率事件。我们得调整心态,不能被这一阶段性特征打倒。”朱振林告诉记者,随着研发工作的深入推进,氰胺类产品作为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兼具有化肥与无公害农药“双重功能”的特性已被确认,这正是氰胺农用新技术的生命力所在。
“背靠18亿亩耕地红线,广阔的市场正等待着氰胺类产品生产企业的集体转型。”朱振林说,“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科技之路,‘产能过剩’的氰胺产业将会转入‘产能不足’阶段。到时候,整个产业就会被彻底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