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认为——
美国不应将“中国制造2025”视为威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 勇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参加记者见面会,就中美贸易摩擦发表了看法。

目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将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张燕生表示,2017年,全球经济开始企稳向好,全球GDP、贸易、投资以及制造业等开始摆脱10年低迷局面。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生贸易摩擦,必须考虑到对世界的影响。美国挑起贸易摩擦对刚刚摆脱低迷的全球经济的信心、预期造成了很大伤害。

有观点认为,美国挑起贸易摩擦,根本目的在于限制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张燕生认可这一观点。“美国挑起贸易摩擦的目的就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过去的40年,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中国的制造业是从参与全球分工开始的,是从低端起步的,过去更多的是模仿,现在要从模仿走向创新,通过‘中国制造2025’完成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张燕生说,这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实施的计划,美国将它作为威胁是不公平的。中国在成长,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计划,现在正使自己走向绿色、共享、包容和创新,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美国也不应该反对。

从历史上看,美国曾与多国发生贸易摩擦。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之间就发生过贸易战,这对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有哪些启示?张燕生说:“美国现在缩表、加息、减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挑起贸易战,会导致财政赤字上升,它需要提高利率为美国融资,美元就会升值。上世纪80年代,美元持续升值了35%,结果就是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逆差长期持续大幅度增加,最终日本买了单。中国如何能够做到不为美国买单?这需要我们从历史中借鉴。”

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战经历了一步步升级的过程,从纺织到钢铁,再从汽车到半导体,最后的结果是日本付出了20年停滞增长的代价。张燕生认为,中国和日本不一样,中国自身结构更具多样性,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从这个角度讲,当前贸易摩擦的直接影响还不大,但是对全球造成的间接影响还很难评估。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未来这种局面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张燕生表示,中国是有诚意减少贸易顺差的,可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能够向美国买什么?中国进口大豆已经占到了国内消费的85%,但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却不向中国出口。这次贸易摩擦,美国不仅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还要断绝未来双方高科技合作的可能性,不但限制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还限制美国企业到中国投资,“这样的话,中美两国合作的基础何在?因此,中国仅仅让步是不行的,不断的让步只会换来对方不断的逼近。未来中国将在全球进行投资、生产、物流、服务等,中国的出口将变成全球分布,顺差将会持续减少,但这需要时间,不能靠短时间内大量加收关税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美双方合作才是最好的出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