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及内蒙古的15个新型城镇化试点,总体推进顺利,并未受地区经济下行等因素的明显影响,并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现象。下一步,如何从“能不能”“有没有”的探索,变为重点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等质量问题,是最需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及内蒙古城镇化试点的调研、评估,我们可以看到,15个试点总体推进顺利,围绕既定任务实施了一系列举措。通过放宽落户限制、实行差异化落户政策、建立社区公共户口、全面实行居住证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利用政策性资金、成立地方融资平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利用金融机构融资、探索PPP模式、发行债券等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破解城镇化土地瓶颈,采取扩权强镇、大部制、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探索新型行政管理模式。
城镇化步伐未显著放缓
试点地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都在1.3个百分点以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刚性关联在下降
此次我们调研的试点地区所属的7个省区市,除了京津两个直辖市外,其他几个省区近3年来的经济整体处于下行的状态,但这种下行并没有显著拖缓城镇化步伐。这些地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都在1.3个百分点以上,石家庄等地更是超过了2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刚性关联在下降,原因包括:一方面,城市发展的框架性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完成,人口进城的投资弹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新经济形态的广泛注入,改变了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供给的组织模式和标准,一定限度的城市人口增长并不必然要求设施投入的增加。
同时,在这些试点中,也不乏亮点,如石家庄、定州、张北等地通过设立社区公共户口解决有落户意愿但无法提供落户地址人员的落户问题,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创新“自征自用”等方式用好用活集体建设用地,辽宁海城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激活农村沉睡资产,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设市模式。
另外,调研中发现,放开落户限制并没有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调研的京津冀黑吉辽内蒙古7省区市的15个试点中,除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外,都实现了零门槛落户,但是此前担心的一旦放开户籍就会像拉美国家一样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的现象并未出现。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贫困率比较低、就业率比较高,广大农民在农村有山水有土地有亲情有乡愁,在是否进城落户的问题上,会因人而异,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找到地区城镇化发展特点
外出务工收入支撑了流出地城镇化、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支撑因素
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区的调研中,能发现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着属于地区特点的支撑因素。
外出务工收入支撑了流出地的城镇化。除京津外,这几个省份都是人口净流出地区,外出务工的城市和农村人口规模都很大,这些人获得收入后,在流出地城市购房安居的愿望强烈,成为支撑当地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吉林延吉,大量人口到韩国及中东等海外务工,将收入寄回老家后,刺激了当地住房市场,2017年底城区均价已超过5500元/平方米,部分楼盘超过7500元/平方米。“韩国打工挣钱,回延吉消费”成为一种现象,大量的资金涌入也带动了当地服务业和消费市场的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促进城镇化的新因素。调研中发现,尽管部分媒体称东北地区部分城市出现衰败迹象,但仍然有许多地区在快速成长,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生态环境较好,关键在于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以长春市为例,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不活跃,房地产价格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但是在长春的净月、奢岭等郊区小镇上开发的高档小区仍然十分紧俏。据介绍,东北地区很多城市以前都是分配的单位公房,设施条件比较简单,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单一,当地居民对于小区环境好、生态环境好、物业服务比较好的居住区还是十分向往的。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等问题,最好对试点任务瘦身,变多任务为单任务,加强业务指导,要“真干”“以干带试”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当前新型城镇化质量不高问题越来越凸显,包括生产要素城乡流动受阻、城乡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建设空间无序扩张缺少规制等。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瞄准高质量是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必然选择。
首先,试点内容要升级。目前试点任务大部分是针对“能不能”“有没有”的探索,主要逻辑是通过改革增加制度供给,扩大公共服务等城市权利的覆盖面,而下一步城镇化需要重点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等质量问题,单靠制度供给或难以实现。调研中了解到,大多数试点地区对于“怎么干”都是知道的,干没干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试点地区财力强弱,有实力则推进得好,没实力则只能做布局盆景。新型城镇化本质上要为全体城市居民(包括进城务工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环境、设施和产品,除了政策外,还需要专业的知识、理念、技术以及真金白银的投入。因此下一步应对试点进行升级,真正建设出美好的城市、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生活。
其次,试点任务要瘦身。从调研情况看,一个试点至少有3到4项任务,而负责的人员却往往只有一两个,推进过程中需要协调公安、国土、规划、教育、金融、社保等10多个部门,单从人力上看存在试点任务偏重的问题。如果新型城镇化试点任务领域过多,则试点地区在每一项上的投入就被摊薄,结果很可能难以深入。另外,任务过多,与其他专业部门工作内容交叉、边界不清,不仅给实施带来一定困惑,绩效考核也存在困难,导致人员积极性下降。下一步最好对试点任务进行瘦身,变多任务为单任务,加强业务指导,明确目标和指标要求,让基层知道怎么抓、抓成什么样。
再次,试点使命要区分。调研中笔者感受到,从上到下对试点是要“真干”还是“尝试”这个使命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这也是一些试点“试”得不深、形式大于内容的主因。一般来讲,如果试点选得少,则重点在于探索经验,目前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数量较多,三批共248个,其中地级以上单元就达近百个,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在此情况下,试点就不能仅仅是“尝试”了,更加重要的是要“真干”“以干带试”。下一步可以根据使命对试点进行区分,在小部分比较典型的试点强化在特定领域的“尝试”,可以考虑设立几个由城镇化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亲自负责的试点,给够政策空间,试出真经;而对其余大部分试点要突出“真干”,要给真金白银的支持,达到真效果。
在调研中感受到,从这几个地区的情况看,我国城市正处在深刻调整和重塑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理解和需求也在发生代际转换,两方面力量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当前正处在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时期。面向高质量的城镇化,今后可在以下领域深化试点:一是以人为本,探索提高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移民的开放度和包容性的路径,除了户籍改革外,还要在城市建设加以响应,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公共设施和活动空间。二是探索点状织补、平台植入等多种方式,开展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和创新的试点,促进城市空间提升,整体上改善城市动能。三是探索准确标度城镇化水平的统计、区划、管理机制,开展城镇化统计调整、区划调整试点。四是针对城市特色缺失、风貌侵蚀等问题,探索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和城市个性,开展城市治理创新。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城镇发展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