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科考美好而艰辛。正如“老大洋”宋帅所说:
大洋人已习惯了在孤寂中探索与求知
纵然狂风暴雨,依然乘风破浪
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的前行……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这是科考船上流行的一句话。
去年初春,我和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科学家,在位于印度洋中的岛国——毛里求斯登上了向阳红10船。即将开启的是一段探索未知的旅程,目的地是马达加斯加以南800多海里外的西南印度洋。在那里,中国科学家曾发现了数个热液活动区。
听闻我将远行,而且是奔赴万里之外的大洋,亲朋好友好心相劝:海上风急浪大,吃不好睡不好暂且不提,万一遇上海盗怎么办?这些潜在“利害”并非没有考虑到,但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讲话不时在耳边响起: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要躬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如何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唯有“潜伏”在船上找感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向着西南印度洋深处挺进,大海很快给初出远洋的“菜鸟们”来了个“下马威”:即将抵达的作业区地处西风带边缘,风暴时来时去,剧烈摇晃让每个人如在太空漫舞。有多晃?有人形容每一秒都像6级以上的地震。此话非虚。当夜幕降临,随着船体剧烈摇晃,橱门不断开合,桌上的水杯应声落地,行李箱则四处游走。即便躺在床上,你也能时刻感受到身体像元宵一样,被摇得滚来滚去,有时睡梦中被晃醒,恨不能找根绳子将自己牢牢捆在床上,一动不动。
在“新大洋”中,我的晕船反应不是最厉害的。“向阳红10”船起航没多久,来自北京大学的程鹏便光荣“中枪”,眩晕到躺在床上无法起来,直至返港,这位大男孩才结束了近40天的“瘫痪”状态。其实,我们遇到的海况还不算太恶劣。“老大洋”顾春华记得,有一次出海,巨浪把船抛起又落下,船左右晃到30度,连老船员都吐了。当时的首席科学家让大家带着被子睡到全船最稳的多波束实验室,并随身携带水桶、零食,以便随时吃,随时吐……
原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的诗意生活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我原本以为自己是个爱海的人,当置身真正的海洋时,才知道,我爱的只不过是海边。”科考队员常丁月在日志中这样写道。
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报道若要接地气、有温度,第一要务是“沉下去”。在这段千载难逢的经历中,我以第一人称视角和接地气的鲜活文字,对科考生活进行体验式报道,写出了《大洋上的30岁生日》《可爱的船啊,请你温柔些》等为读者认可的新闻作品。
事实上,相比生活上的不适,当慢慢适应了大海航行的颠簸,而出海的新鲜感又消失殆尽,学会如何与孤独共处是“大洋”们要上的另一堂必修课。这背后是一个个动人故事。
根据任务安排,一天轮到我值班,搭档是个1994年出生的帅小伙,来自江西,名叫吴伟国。问及“这么年轻能否忍受单调乏味的海上生活”,他腼腆一笑,“船上的生活挺好,早就习惯。只是动辄大半年在外出海,还没时间谈场恋爱”。是的,这种枯燥可以想象:37天,每天餐厅、宿舍、甲板三点一线;目力所及除了空中不断变幻的云,只剩下望不到头的蓝色。就那么点空间,要待这么久,与外界联络也不方便,怎能不枯燥?
船长吉祥自大学毕业以来,已在海上工作了23年,早年常跑商船的他毫不讳言海上生活的单调——起初登船,一见面大家聊得热火朝天,几天过去,想说的话说完了,更多时候只剩下了大眼瞪小眼。他从以前的同事那里听说,有一次远洋航行大半年后,一名年轻船员实在忍受不住心中的苦闷,船经好望角附近时跳了下去。印象中,他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有时大家正在吃饭或干活,突然一言不合就会动手打起来,“出来的时间久了,脾气有时难免会暴躁,总归要有个发泄的途径”。
不过,出海的次数多了,漂泊的时间久了,大家也就慢慢习惯了,但无论工作再忙、同伴再多,思乡与亲情总是大家心中无法割舍的情结。“爸爸,我想你。”“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向阳红10”船驶离毛里求斯路易港的前一晚,大副吴伟同远在福建莆田的妻子接通了微信视频。那端,4岁的女儿吴若昕站在桌上深情抚摸着照片中的“爸爸”,大哭不止。这头,32岁的吴伟眼里是满满的不舍……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相逢在伟大时代,能够以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见证和记录这个伟大时代,作为经济日报记者我是幸运的,更觉重任在肩。正如总书记嘱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这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只有接“地气”,才会冒“热气”,写出有灵气、有生气、有才气的新闻作品。《想你时,你在天边——来自1万多公里外中国大洋科考船队员们的思念》一文,以家书般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将远在大洋彼端的读者带到了船上。
是的,大洋科考美好而艰辛。但正如“老大洋”宋帅所说:
大洋人已习惯了在孤寂中探索与求知。
纵然狂风暴雨,依然乘风破浪。
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的前行……
在这段特殊的旅程中我不仅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更对新媒体融合有了全新认识。在第三航段中除了做好常规新闻报道,我还在采编平台开通“直击大洋科考40天”直播栏目,从2月15日科考队员抵达毛里求斯机场起,即开设“大洋科考风景篇”“大洋科考发现篇”“大洋科考生活篇”“大洋科考人物篇”“大洋科考知多少”等栏目,以每天至少两条信息的频率,持续不断地报道此次科考,时间跨度之长、内容涉及之广,前所未有,而图、文、视频多种传播途径相结合的方式,也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大洋科考的方方面面,有效提升了大洋科考的社会影响力。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中国大洋事业已从昔日的“稚嫩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2014年4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式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这是我国申请到的第三种具有专属勘探权的矿区,实现了国际海底区域矿区申请的“大满贯”。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厚礼,正是大海对这群默默付出自己美好年华的英雄们最好的回馈。
以梦为马,劈波斩浪,而今科考船上的故事还在继续,因为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文中图片由沈慧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