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3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身教练亟待“资格把关”
张 涛

如今,健身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之一。日前,有媒体走访北京市多家连锁健身房及健身工作室时发现,健身教练的资质证书五花八门,花几百元即可网上免试拿证。

现实中,游泳、潜水、攀岩、滑雪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相关教练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然而,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水平评价类,并非强制性的。随着社会对健身教练的需求迅速增加,一些机构看到了健身教练培训认证的商机,于是便“发明”出名目繁多的健身教练证书。不少发证机构仅靠考证培训和考务费便把证书做成了一门生意。此外,一些个人健身工作室在招聘教练时,并不在意对方有没有资质证书,导致这一领域鱼龙混杂。

健身教练是一个“类医生”的职业,应该对其专业性有一定的要求。从长远来看,有必要考虑将健身列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教练准入门槛。从当下来看,应提高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权威资质的含金量,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效应。

为此,有关部门应从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入手,提高考试的专业化水平,真正选拔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健身教练,把好“资格”这道关。如果健身教练因指导不当造成意外事故,有关部门应对当初培训认证的机构倒查责任。只有建立“谁发证,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机构才不敢把健身教练培训认证搞成一门“生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